趙都督怒不可遏,當即帶領麾下關寧鐵騎四千余疾馳回援。
他策馬西行,麾下四千多好兒郎雄赳赳氣昂昂,雖然北風呼嘯天寒地凍,這些大明軍人得知建奴入寇京畿之地還是義無反顧長途跋涉而來。
前進的騎兵隊伍里有一位戰士姓黃名漢,此人長得牛高馬大在大明屬于另類,明朝男人的平均身高比現代人矮一些,而這位黃漢身材魁梧足一米七八,長得膀大腰圓在這個時代絕對是個威猛的大漢。
黃漢今年十八周歲,是個老兵,當兵已經三四年,弓馬嫻熟,他的父親黃沂州就是一位弓馬嫻熟的明軍夜不收,一次外出探報之時負傷留下了殘疾榮退。
黃漢的武藝和弓馬不是在軍營里練就,而是在軍伍行陣里通過一次次實戰提升了戰斗技能。
黃沂州榮退后卸甲歸田回到永平府九里臺老家務農,他見長子黃漢長得壯實是個練武的好苗子從小就訓練他基本功,在黃漢滿七周歲時就帶著他練習騎射。
黃家不是軍戶,黃沂州是大明招募拿軍餉的營兵,他由于武藝好被選拔為夜不收,夜不收屬于高危兵種和家丁待遇不相上下,黃沂州服役的時間正是萬歷朝薩爾滸戰役之前。
那時大明國力尚在,一直都是主動進攻,黃沂州不但有不低的軍餉還經常能夠分潤到斬首功勞的賞銀,出外探報之時還可以順手撈到不少繳獲塞進腰包。
黃沂州七年戎馬生涯歷險無數也積攢了不少家當,可惜腿上負傷痊愈后留下了后遺癥,從此以后兩條腿不一樣長走路時一瘸一拐。
百總大人勸黃沂州退伍之時,他心里很不舒服,因為黃沂州在軍隊服役七年已經愛上了這樣的日子,后來發生的一切才讓他感到慶幸。
因為黃沂州退役后半年,大明對陣后金的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薩爾滸戰役爆發,黃沂州的營伍隸屬于總兵官杜松率領。
后金酋長努爾哈赤是個軍事天才,他根本不管明軍幾路來直奔最強的一路而去。
后金軍利用大霧彌漫時果斷與杜松部明軍混戰,白霧茫茫將過中午還是天色陰晦,咫尺難辨。
一場天昏地暗的惡戰過后,總兵官杜松、參將柴國棟、游擊將軍王浩、張大紀、楊欽、汪海龍以下近兩萬英勇的明軍陣亡。
黃沂州的前戰友能夠僥幸逃生的連一成也達不到,后金軍取得薩爾滸戰役的勝利后養肥了膽子,遼東局勢每況愈下,建奴肆掠愈演愈烈,數百萬遼民流離失所。
黃沂州訓練自己的兒子根本沒有讓兒子也去從軍報效朝廷的想法,他只不過認為世風日下盜匪猖獗,男人總要有些武力才能夠頂天立地。
也是因為退伍后回老家守著十幾坰祖上留下的田畝過日子閑得蛋疼,兒子又是一個練武的好苗子,不把一身的本領和作戰經驗傳授了覺得憋得慌。
黃沂州不是文盲,粗略識一些字,他手把手教兒子識字的同時訓練黃漢騎射,黃漢好武厭文字沒有記得多少,騎射本領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黃漢孔武有力從小就是一個孩子王也是個惹禍精,再加上身邊有一個大他一歲的憨子做事不計后果,終于在天啟六年闖下彌天大禍,鄰村的一個潑皮——賴子吳三居然被黃漢和憨子給打死了。
其實打死人的是憨子,可是黃漢講義氣不肯出賣從小就如同跟屁蟲追隨自己打架斗毆的發小,竭力承擔罪責。
憨子相當于是黃沂州收養的義子,他姓楊沒有正經起個名字,大家都叫他楊大郎或者憨子,是黃沂州戰友楊豐年的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