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遺憾啊!要不是那匹傻馬受驚跑得了無蹤跡,自己何至于肩挑背扛在荒原古道上瑀瑀獨行啊!
下一次應該不會了,有了復合弓和三支可以破甲的重箭,黃漢甚至敢襲擊兩個建奴,如果甘冒風險襲擊一個三人隊也可以賭一賭。
不是黃漢自大得認為一個打三個能夠完勝,而是在二十步左右偷偷的射出三支重箭最起碼會導致一個建奴失去戰斗力。
他自己在三層棉甲外罩上鐵甲,舉著皮盾,舞著斬馬刀對付一兩個被突然襲擊的建奴獲勝的機會大于五成。
為什么如此自信,當然是有了弓箭和裝備增加了信心,最起碼建奴采取曼古歹戰術對付自己已經無效。
所謂的曼古歹戰術用一言蔽之就是跟敵人拉開距離不斷騎射擾亂敵人,當敵人隊形混亂之時再全力沖陣破敵,對付一支軍隊時可以使用,一個戰士對付一個敵人也大同小異。
在沒有弓箭前,只要被一騎建奴或者韃子發現只有一個選擇,鉆樹林逃跑,因為敵人采取糾纏住不斷放箭的戰術,黃漢只有被動挨打沒有還手之力,現在可以選擇一戰。
因為敵人騎馬拉開距離射箭,黃漢可以用皮盾格擋,可以把敵人射來的箭射還回去,敵人是騎射哪有黃漢步射更加具備射程和威力,況且還可以連人帶馬一起射,目標大了,命中率注定要提高不少。
沖上前去肉搏的黃漢還有一次遠程攻擊機會,這是大部分明軍都掌握的技能——投槍。
一般的投槍才二三斤重也叫做短矛,樺木桿材質頂端有鐵質槍頭,長度五尺左右,普通士兵可以投出三四十步遠,要是騎兵借著馬速沖刺投擲可達四十步開外。
雖然超過十斤重八尺長的虎槍用作投槍有些大材小用,還扔不了太遠,因為作為投擲兵器,它不太趁手不僅太重了還有些長,但是沒有絕對的壞事,真的把虎槍投出去恐怕皮盾根本擋不住它的穿透力。
以黃漢的力氣投出虎槍應該在二十步內能夠把一匹戰馬扎穿。
黃漢為什么只換上了繳獲自建奴的棉甲卻沒有把鐵甲穿上,而是打包挑在虎槍上?
那是因為一個人穿戴精鐵盔甲太不方便,許多要緊固的位置沒有人幫忙太容易脫落,穿了鐵甲要上樹可不太容易,所以黃漢還是暫時選擇了棉甲。
在官道上抓緊最后的一點天光爭取多趕一段路的黃漢覺察到了異樣,總有一種被窺視的感覺。沒多久,黃漢就發現身后居然有人遠遠的跟著自己。
是敵是友不難分析,身后之人不可能是建奴或者韃子。
因為建奴、韃子就用不著靠雙腿走路,他們都是騎馬奔馳,洗劫了多地,現在連旗丁都有了馬,擁有雙馬、三匹戰馬的披甲人屢見不鮮。
至于是不是山賊也被黃漢否決了,在后金軍川流不息的地方,山賊、馬匪早就遠遁,不可能會出現一個賊骨頭不緊不慢跟在自己身后。
況且崇禎初年的大明京畿之地,馬匪、山賊還屬于稀缺資源,總要等到崇禎十年之后才是遍地匪賊。
跟著自己的有可能是一個老百姓,或許是他一個人趕路害怕,驀然要求結伴而行又怕對方不是好人。
他選擇遠遠的跟著一個拎著大砍刀的壯漢,應該能夠找到安全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