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四十六年歲末。時蚩尤旗長竟天,彗見東方,星隕地震,識者以為敗征。大學士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等皆以師久餉匱,催發紅旗,督促楊鎬發兵。
古人迷信,這彗星劃過東邊,乃是敗兵之兆。然而這四路云集的兵馬,多耗一天,就要多吃一天的糧餉,朝廷自然希望速速發兵,以緩餉銀的空缺。
萬歷四十七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大軍攻葉赫部。掠得村寨二十余個,后開原明軍前去支援,金兵才退回了赫圖阿拉。楊鎬派使者去赫圖阿拉商議罷兵,與金止戰,然哈赤回書拒絕。
見和談不行,朝廷施加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在這多方勢力的作用下,二月,楊鎬會總督汪可受,與巡撫、巡按等定議,于二月十日誓師,二十一日出塞。屆時會兵分四道,由總兵官馬林出開原攻北,杜松出撫順攻西,李如柏從鴉鶻關出趨清河攻南,東南則以劉鋌出寬奠,由涼馬佃搗后,而以朝鮮兵助之,號大兵四十七萬。然未可知的是,原定出兵之日突遇天降大雪,士兵不前,遂發師之期泄露。只好改為同月二十五日再征。
此戰明軍號稱四十七萬大軍,實際據我所知,兵力在十萬上下。其中還有一萬余人乃是葉赫、朝鮮派來的援兵。
李如柏出征前的那一日,正好是滿天星隕,天有異象,連帶我隨手的那串隕石墜子,都異常地開始散著青色的幽光。這串墜子跟隨我身側這幾年,一直都只是塊尋常無奇的石頭,這次伴隨著天象而生異變,讓我發自內心地覺得不對勁。
仿佛是一種征兆,然而我無法知曉,這征兆到底是什么。
難道真的預兆著此戰必敗還是在預兆我在這明朝的時日已無多了
我憂心愈重。因為這串隕石是六夫人留下的,或許當日她所做的預言,皆是以此石而斷論的。這個青光,一定預告著什么。
兩軍交戰,總有一方要落敗,然而我卻在為我的前路擔憂。李如柏親自領兵出征,若是遭遇不測,我便真的再無人可依,只能背負著四處流落的命運了。于是前思后想,還是連夜去找了李如柏,把我心中的擔心一五一十地告訴他。
“此番出征,皇上調集了四海精兵,還有戰無不勝杜太師杜松,還有攻無不克的劉大刀劉鋌坐鎮,就算沒有十全的勝算,也該有七成吧”
“從眼下的兵力對峙來說,確實如此,只是無論李總兵信不信,天象是敗兵之兆,此石是當年六夫人留下的遺物,也因此天象發出異常的青光,只怕”
我不敢說出“大敗”二字,但是我必須讓李如柏明白此戰的兇險,而不是一味輕敵,冒死陷陣。
“這算是忠告嗎”
我神情肅然地點點頭,“我自然希望李總兵能凱旋而歸。只是萬一,雙方激戰,勢不能敵,當是識時務者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