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守城要塞,一定依險阻而建,遼地的險阻,無非是高山峻嶺、大川闊澗。故此遼東以鴨綠一江分華夷,又以三岔一河分東西。河東有清河、撫順兩關,控住蠻夷入門,河西便是西平一堡,扼住聯橋渡處。努爾哈赤圍攻西平,無非是為了拔掉要塞,進而謀取廣寧。
我知道,金兵過了遼河,西平是堅持不了多久的。
果不其然,西平被圍困后,我便在承天府上見到了孫得功和祖大壽二人。他二人連夜進了王化貞的內殿商討應對之策。這一幕真是似曾相識,一如撫順城破的前夜。
到月中,王化貞動全廣寧之兵力,派遣游擊祖大壽、孫得功、黃進前去支援西平。熊廷弼則傳令駐守鎮武的劉渠、駐守閭陽的祁秉忠拔營赴援,兩軍在平陽橋相遇,明軍潰敗,孫得功領頭逃跑,隨后鎮武、閭陽的兵力也節節退敗。劉渠、祁秉忠在沙嶺戰死,祖大壽率部逃往覺華島。
西平失守,守堡參將羅一貴誓與城共存亡,叩拜京師后,以一句“臣力竭矣,斷不偷生負國”,自刎而亡。然舉城無人肯降,或在城上,或在市中,悉數漢民無不舍命與金兵相殺。終究是不抵金兵,努爾哈赤下令,盡行屠戮,整個西平,雞犬一空,冤魂遍野。
我悲哀地想著,原來漫漫華夏的歷史、文明,便是靠這樣的殺戮堆砌起來的。那些在歷史詩篇中璀璨過的大時代,有如大明,也難逃窮途末路的命運。改朝換代,便是史書里那用血書寫的一頁篇章。
又一個守將羅一貴自刎了,為了民族大義,以死明志。這樣的屠戮,到底何時才會有盡頭
努爾哈赤便是這樣的亂世梟雄,他靠著十三副遺甲起家,一生靠征戰和殺戮走到了今日。在他眼中,這些寧死不降的漢人,何以足惜征服遼東的這一路,他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我勸皇太極去為復州求情時,他曾說,他救不了天下人因為他阻止不了他的父汗。他可以救一個撫順、一個復州,但這遼東、這天下的漢人,要消除這份民族矛盾,唯有等他登基稱帝的那一日才能慢慢去實現了。我苦口婆心地跟他談及“靖康之恥”,就是不希望再看見那“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慘絕。
孫得功逃回到廣寧后,亦把西平戰敗、金軍屠城的消息帶到了廣寧。全城百姓,皆惶惶不可終日。西平失守,哈赤把大兵屯在沙嶺,王化貞得知劉渠等人戰死西平,忙著派人催促熊廷弼督兵救援,并親自催蒙古西虜前來助陣,把城中戰守事務委以孫得功和參將江朝棟二人把持。
當日,孫得功火急火燎地找到了我,沒有解釋前因后果,只是開門見山地說了六個字。
“明日便是明日”
變數便是明日我知道,這一天遲早是會來的,只是未曾想到,回來的這樣倉促,這樣束手無策。
“孫將軍,我該怎么做”
“王大人如今仍是對李永芳投誠一事深信不疑,明日兵變,他毫無防備。明日,我會在城中起哄金兵已至,而后再詐稱,只要活捉王化貞,便能逃過屠城到時候王大人不走不行,只要他一走,一定軍民大亂。屆時我會如數驅逐廣寧百姓,再請汗王入城。”
孫得功仔細地叮囑我道“到時城中一定大亂,投降之時,我便是眾矢之的,乏術,不能照拂你。你一定、一定要躲藏好,不要被明軍給捉住了,等到金兵入城了才能出來”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