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年天聰九年農歷九月,因為代善私自設宴款待,并饋贈財帛給怨恨皇太極的姐姐哈達公主,皇太極登門責問代善是何居心。之后,皇太極召集諸貝勒大臣會議,羅列代善一系列罪名,并予以當面斥責“古往今來,無論強大的君主,幼小的君主,擁戴為君的,都是君主。既為君主,就要一統制令,怎能不分輕重而今,正紅旗代善所統貝勒等輕視君主之處太多。大貝勒以前隨我征伐明國,違背眾貝勒意愿欲中途回軍。出征察哈爾時,又固執欲回。此外,賞罰不公,偏袒本旗。我喜歡的人,他討厭,我厭惡的人,他喜歡,這不是離間相互關系嗎”
皇太極在歷數代善罪狀后,宣布閉宮不出,要眾貝勒另選他人為君。于是眾貝勒集議,給代善定罪,并跪請皇太極親政。眾貝勒一致譴責代善蔑視汗王的行為,擬革去大貝勒,并削和碩貝勒職,奪去十牛錄人口。皇太極給予從寬處理,免革貝勒職,免奪十牛錄人口。代善被責以后,克制退讓,自居臣僚。
壓抑晚年
1635年天聰九年農歷十二月,代善和諸貝勒再三勸進,擁戴皇太極為帝。當皇太極要諸貝勒立誓以表忠心時,因為代善年邁,命令他可以免去立誓,代善卻堅請參與盟誓。經皇太極同意后,代善對天立誓說“代善誓告天地,自今以后,若不克守忠貞,殫心竭力,而言與行違,又或如莽古爾泰、德格類謀逆作亂者,天地譴之,讓代善不得善終。“
1636年崇德元年農歷四月,皇太極即皇帝位,建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其子岳讬為和碩成親王,世襲罔替。農歷五月,代善第三個兒子薩哈廉病逝,皇太極特意和代善、岳托去渾河觀看漁獵,以解代善之憂。八月初十日,皇太極就諭令鄭親王濟爾哈朗等集議岳讬之過,議定的五條罪狀中第一條便涉及代善。盡管這些罪過缺乏根據,難以成立,可是諸王竟將此定為大罪,擬處死岳讬或“籍家”。后來皇太極下諭,岳讬免死釋放,革王爵為多羅貝勒,罰銀一千兩。同年冬,代善跟隨皇太極討伐朝鮮。
1637年崇德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皇太極命追論征朝鮮時諸王大臣違犯軍紀之過。法司給代善定了六條罪一、違令多收十二名侍衛;二、誣稱系吏部車爾格令其多收;三、明知多收侍衛而說不知;四、以戴翎侍衛充當使令下役;五、違制在朝鮮王京養馬;六、妄遣家丁私往造船處。法司擬議革代善親王爵,罰銀一千兩,馬匹人丁入官。皇太極召集王公貝勒大臣,當眾宣布這些罪狀,羞辱以后,“悉宥之”,但卻斬殺庇護其主的戶部參政恩克。
1638年崇德三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七日,代善自行檢舉說“我延誤了排班,可以送去法司審擬。”法司審理核實定罪,被皇太極赦免。
1639年崇德四年農歷五月,傳來代善的兩個兒子岳托和瑪占率軍征明均歿于軍中死于1638年,崇德三年。噩耗傳來,代善下馬倒地痛哭,良久,皇太極命左右扶代善上馬,且哭且行的過程中,代善再次哭倒于馬下。喪禮過后,因代善家居痛悼,農歷十一月十四日,皇太極率諸福晉,和代善以及諸貝勒、文武官員等,去葉赫狩獵,農歷十一月十六日,至拜虎地方折回。時值冬至祭天日,打獵來到一個叫盈格的地方,代善騎在馬上射獐子,馬匹跌倒導致代善腳部受傷,皇太極策馬至前,下馬親為代善包扎,以金巵賜酒,飲畢嘆道”朕以為兄長年高不可馳馬,兄長奈何不自愛“于是停止射獵,返回盛京途中,命代善乘輿緩行,日行十五或二十里。
擁立順治
1643年崇德八年農歷八月九日晚,皇太極突然駕崩。最有可能的繼承人有三位,一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他有其父擁有的強大的正黃、鑲黃二旗作后盾,他自己南征北戰二十年,軍功卓著,先后榮任和碩貝勒、和碩肅親王,并統攝六部至中最重要的戶部,且豪格在八旗王公大臣中還享有比較高的威望。另一是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他擁有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鐸的鑲白旗,人馬眾多,因長期受到皇太極的寵待,還得到了不少老臣的支持,所以勢力相當強大。再一位和多年前一樣還是代善,雖然代善雖已退居幕后數年,但他擁有正紅、鑲紅二旗,曾經統兵出征咤叱風云三十年,為后金清國的建立與強大,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在八旗王公中,他資歷最老,地位最高,又有碩讬、瓦克達、阿達禮、愛新覺羅羅洛渾、滿達海等一批封授王公爵位的兒孫,勢力其實是最強大的。在議立新君的過程中,兩黃旗的主要大臣欲立豪格為帝,兩白旗擁戴多爾袞。
皇太極死后的第五天,即農歷八月十四日,代善召集議政王會議,共同議立嗣君。在會議過程中,多鐸提出“不立我,論年紀,應當立禮親王代善。”
代善說“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否則,豪格是皇帝的長子,當承大統。至于我,年老體衰,難得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