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幾天。
青山村生產大隊的隊長莫大栓就趕著驢車進縣里辦事去。
天黑前,才緊趕慢趕回到村里。
同時,也帶回了一個關于姜大川的消息。
這個消息,對姜家而言,不知是好還是不好,但對樊曉蘭而言,卻是徹底松了一口氣。
成了,姜大川早已跟著工程隊走了。
莫大栓在縣城取回了通知,回清山村就親自去與老宅姜老頭說,又讓婆娘去跟大川婆娘說一聲,回頭又將大川的戶口辦了遷出,以后分糧就沒大川的份了。
清山村的糧食是
按照人頭四、工分六的方式分配。
這是為了照顧那些家里勞動力少的人家,有了那些人頭糧,怎么著也不會餓死。
也就是說,如果不辦了遷出,那只要還是清山村的村民,就能分到人頭糧。
這也是所謂的共產吧
挺不公平的,但想想城里人從出頭到死亡都能享受分配糧,也就釋然
正因為政策的不合理,才會有之后的改革政策。
關于姜大川一聲不響跟著工程隊走了的事情。
老宅那邊也沒有來人同樊曉蘭說些什么,大家心底都明白姜大川在村里是干不了多少活,那點工分也養不活自己。
顧冬梅也只來了一句,公公婆婆都沒說啥。
見樊曉蘭不哭不笑不吵不鬧,松了一口氣的同時,覺得這個弟妹的心太大了,家中的男人走了,也不著急自己的糧口問題,還大手大腳的讓她幫忙。
但見她這樣做月子,心底十分羨慕,如果她也能這樣做月子就好了。
可,自己的娘家也不富裕,娘家大嫂又厲害的很。
而且鄉下人家,沒有兒子那真是不硬氣,顧冬梅想回娘家讓哥哥們替自己出頭都沒那個底氣。
顧冬梅娘家在大后村,與清山村實在隔得遠,一來一回一天就過去了。
比起來,大后村比清山村要好些,起碼比較方便,與縣城比較近,進縣城的路面寬敞且平坦。
但,因為姜大海家境比顧冬梅娘家要好太多,所以顧冬梅才被嫁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