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冬,北方小縣城
付家跟另外三家擠在一個四和院里頭,付家住著位置最差的門房,誰讓付爸爸只是個農村招來的下井礦工,付媽媽只是個丫頭出身的篩工呢。
付家住的不到五十平,卻被付媽媽帶著幾個閨女收拾的干干凈凈,四戶人家只有一個自來水管子。
為了節省空間,幾戶人家不約而同的將灶臺搭在外邊,房檐跟前加了石棉瓦,將不大的天井分瓜的只剩下拉幾根晾衣繩的空間,進出時,得格外小心,不能弄臟了干凈衣裳。
付爸爸在這個年頭算是晚婚的代表,他是家里的老大,是由寡婦娘拉扯大的,下頭還有一個小他七歲的弟弟,解放前礦廠來村上招苦工。
十六歲的他什么也沒帶就進了礦廠,下了井,當年沒有工錢的,不過還是能填飽肚子。
后來,小縣城被解放,黑心老板帶著小老婆離開了大陸,礦廠成了國家的,才開始月月拿工資。
付爸爸那是月月寄回家里,家里的日子漸漸改善,寡婦娘帶著弟弟建起了磚瓦房,小他七歲的弟弟也已經成了婚。
他娘讓他存錢取個城里媳婦,他才想起自己的終生大事。
二十五歲的大齡付爸爸,經人介紹找了個廠里一個死了丈夫的年輕女篩工。
1952年,媳婦頭胎生了個閨女,他沒有姐姐與妹妹,還是挺稀罕的,讓有文化的工會小領導取了個好名字,叫付雁蘭。
可,媳婦一連生了次女、三女,他就沒那個高興勁,隨便取了付雁飛,付雁南。
付爸爸盼兒心切,到了1960年,才得一個兒子,又去找工會小領導,得了付巖升這個好名。
付爸爸雖然盼兒子,可是有了兒子,也沒有特別寵著兒子,面上一碗水還是端著比較平的。
如同,讀書吧,大閨女能讀書,小學幾年還是普通成績,可上了初中,大閨女那成績一路飆升,成了年級第一名。
大閨女能念書,他便讓她一直念下去,二閨女不愛念,那就不念,等年齡一到就能進礦廠。
到時候,不想在家里與姐妹擠一屋,那就去申請單人宿舍,想吃大食堂的飯菜,也行。
家里就兩間房,兩個炕,三姐妹睡一炕,老大與老三從來沒有報怨,就是二閨女總是會嫌棄這嫌棄那的。
這些年,付爸爸對仨閨女,那是溫和客氣,想著閨女們開始記事了,讓閨女們在出嫁后想著娘家,那就得讓她們覺得娘家呆著舒心。
兒子付巖升一淘氣,他一樣舍得下手打,兒子寵壞了,那長大后就是個不孝子。
最近,付爸爸有點煩
本來盼著大閨女能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嫁個好人家,拉把拉把下頭的弟妹們。
可是那場莫名其妙的搶燒打砸一起,大閨女就不能考大學。
付爸爸自覺降了要求,高中畢業后進工會或是廠委干些輕松活兒也可以,可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