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依眾卿之見,該如何安排”御座之上的皇帝面無表情。
“微臣覺得”
“臣愚見”
“臣斗膽”
于是朝堂成了菜市場,吵了天也沒結論。
“太子,你怎么看”
“兒臣覺得,封地一事非同小可,還是要諸位大臣商議出結果才行。”太子心想我能怎么看小十六的湘北也就算了,好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半拉子糧倉劃拉給他也就忍了。小十五可是老七的親弟弟,單看整個后宮,唯獨老七與自己有同母的弟弟就知道了,那許貴妃深得圣寵,可與母后一較高下。若不是老七的母族不給力,恐怕自己太子之位堪憂。
太子這樣的回答并不能讓皇帝滿意,反而叫他更加生出幾分失望起來作為一國儲君,只顧著順從大流,人云亦云,一點的魄力都沒有。
殊不知太子也是很冤的好嗎太子與幕僚就十五皇子與十六皇子的封地提出過猜測,當時覺著的是小十五理應是去閩北,小十六或許有可能是蘇北、蘇南之中的一個。
可是沒想到皇帝他居然一點都不為未來的儲君考慮,將一母同胞的兩個皇子封地挨在一起,日后勢大,恐是大患。這一點,朝臣們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無一不是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因此朝中對這樣的提議反對聲甚為強烈,至于十六皇子,那就是大家伙兒順手反對一下的,免得皇帝做事情太順心了,日后想一出是一出的頒布什么旨意,叫大家難做事兒。
真心還是假意的反駁,皇帝自然能夠分辨清楚。不只是朝堂上的老奸巨猾們與皇帝斗了一輩子的法,皇帝與臣子們之間也是東風壓倒西風,或者東風被西風壓倒的關系,一則勢大另一則便示弱了。
所以皇帝看出眾多重臣主要反對的還是小十五的封地,這本就是皇帝的試探一提,想要試探部分人。
雖然是試探,但是朝臣有組織地反駁對于這個年過花甲的皇帝來說,也是一件令他不開心的事。老小老小,凡是年紀大了,脾氣就越來越古怪,其實這種古怪就是與小孩子耍小脾氣沒什么兩樣,只有一個邏輯可循順著他的心意就對的。
大臣們不能夠一味地順著皇帝的心意啊,就比如現在皇帝大肆封賞幼子,絲毫不考慮國情的舉措,他們就要站出來忠言逆耳了啊。
看在皇帝眼里便是臣子們紛紛以太子的意志馬首是瞻說到這里,太子是冤枉的。蓋是因為前頭朝堂也聽過小道消息,知道許貴妃徐娘半老了還是挺受寵的,又見皇帝看著是個長壽的,東宮人心思動也有,投機分子也有。聽聞皇帝想要給十五皇子冊封蘇北之后紛紛呢去覷太子的臉色。
就好像讀書的時候,坐在講臺上的老師總是能看到下頭的人到底是偷看還是在傳小紙條,坐在金鑾殿上頭的老皇帝對下面的眉眼官司也是看得一清二楚更何況,年紀大了,皇帝還有些老花眼,近東西是看不清楚了,可是遠處的東西就能看得真真兒的。
這可好了么
朕還沒死呢,你們就去看看太子的眼色行事了皇帝心里的怒氣值一直在上漲,但是面上還是隱忍不發,唯獨站在他背后的平安無端端打了個寒顫哪里來的殺氣
朝會算是不歡而散。
皇帝退朝之后去了許貴妃的延禧宮,太子則是打著與母后侍奉湯藥的名頭去了坤寧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