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昆侖的教義,是不分善惡的。
連山門紀律的簡單訓誡,也是不得在山門內同門相斗至見血,而已。
合則聚,不合則散。
歷代開山,不曾入門的弟子都是親眼見到何為昆侖之后,主動放棄的。除非沒有修行之天賦,昆侖不曾令任何一個弟子通不過考核。
所以六代昆侖,是沒有所謂的“自己人”的。
如同方沉魚所言,仙靈是家,那些內門弟子,那些“家里人”是會永遠受到維護的。
外門弟子,記名弟子們的利益將被無限的壓縮,并且向內門的“家里人”們傾斜。
所以才有了“外”,與“內”之別,如同同姓的宗族,與依附的奴仆。
然而昆侖并不會。
昆侖是一所學府,只有座師們與弟子們。
它的凝聚力是創派之初,開派座師們心中所懷的最高理想。
“有教無類”的昆侖篤信,開民智,承教化,可以消滅賢愚之別,泯滅善惡之差。
它是一種,通過實踐來努力達成的崇高理想。
究竟會不會實現,在它真正的實現之前,都并不會有人知道。
昆侖學府,在如斯理念之下,包庇了多少人神共憤的罪犯,多少誅邪榜首。
創派之初的血腥殺戮并不如常人所想的那么偶然。
并不因為白允浪這一個榜首看起來那么情有可原,就真的每一個誅邪榜首都有一個善的理由。
甚至云想游的祖姑奶奶,無面師叔的師父,把人偶術帶進昆侖的那一位人偶堂祖師,她本人就是一個以人為偶的地道邪修。盡管她最終為了昆侖而死時,悲壯得令人慟哭。
這些事,云家不知道。
他們以為任一個門派面對不聽話的弟子,號稱要清理門戶,就一定是憤怒而真誠的。
然則昆侖只是知道自己所奉行的于世不容,妥協來做給人看的。
這些事,楊夕也曾經不知道,當然她現在或許想到了。
出身微賤,無處晉身,十四歲的小姑娘見識到一個居然肯接納自己的門派,便理所當然的奉之為正義。
可那只是任何一條生命中天性的利己思維。
肯接納我的,則是好的。
她并不曾想過,昆侖接納她的同時,背后代表的任何骯臟丑陋卑賤惡毒都可以接納了。也不曾想過,那樣簡單的接納了,就注定斬斷聯系也是輕易的。
昆侖沒有所謂的“自己人”。
它冰冷的教義中只有最高的理想,任何阻礙最高理想走向現實的因素,都將被決絕的摒除。
昆侖山大王——護短的不是昆侖的道,而是那些奉道的人。
那是親密的師徒傳承中,必然催生出的人的情感。
然而當人與道相沖的時候,真正的昆侖,將尊崇昆侖之道。
在“有教無類”的道義之中,天羽云氏只是巍巍蒼穹之下一群犯過錯的弟子,危機既除,他們本來就不應該被毀家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