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倉把哥倆送到叉路口就回去了,小哥倆就回了家,那時候像這樣大孩子照顧小孩子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年紀大的自自然然就做了,也不會計較什么得失。
回了家,把小魚和蝲蛄給了姥姥,姥姥用手在哥哥背上拍了幾下罵“又上去河,被水猴抓了怎么辦”她也不使勁,哥哥也不在意,還是解釋了一下“那是滿倉給抓的,我沒有網抓不著。”
姥姥就不在打,說“再領老二去河里我打死你。”說的挺嚴重,可是對哥哥沒有一點威攝力。
小魚收拾了,蝲蛄剝了殼,一起剁碎了攪到醬里,用油煎出來,簡直美味。其實真正的美味,大多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自然的味道。
吃過了飯,睡了一會兒,哥哥又呆不住了,在炕上翻來滾去的,折騰了一會兒,說“二明,咱倆去抓蟈蟈唄。”
張興明翻了個白眼,說“那玩藝咬人,跳的又高,上哪抓再說了,抓回來往哪放”哥哥說“那是你笨,我就能抓到,抓了裝草籠里唄,我有兩個籠籠呢。”“那你喂啥餓著就不叫了。”
蟈蟈抓來就是聽它叫的,不叫就不好玩了。小朋友們在一起比,你的不叫,那就丟臉了。
哥哥就起來跑北炕去趴窗戶上往外看,看了一會,泄氣的坐下來說“嗯,窩瓜花還沒開呢。”
蟈蟈抓回來要養,一般就是喂窩瓜花,就是南瓜花,至于還有什么能喂的,不知道。
老哥抓蟈蟈到是挺厲害的,上一世就經常領著張興明到田間地頭去抓。張興明根本就找不到看不著,就聽著叫了,而哥哥觀察一下雙手一扣就是一只到手,裝進手編的草籠里。
抓了蟈蟈要小心不要被咬到,這玩藝兒的口器相當的厲害,咬住就是一個口子,又疼又腫,還不愛好。
張興明記得還有一種帶尾刀的三叫驢子,叫的又響又脆,尾巴上拖著一條和它身體一樣長的刀狀物。不過張興明對這些東西都沒啥興趣,因為,他抓不到,別說抓,從草叢里把它們找出來都做不到。
抓蟈蟈養,抓刀螂,螞蚱燒著吃,是這時候農村小孩夏天最愿意做的事情了。
哥哥在北炕對著窗外發了一會呆,忽然又說“要不咱們去找窩棉吧好吃。”張興明想了想,這個也沒什么危險,也不用鉆草叢爬大樹的,就點點頭,說“好吧,去吧。”
“窩棉”是這邊孩子的叫法,具體叫什么不知道,就是高梁抽穗失敗后,在長高梁穗的地方結成的一根黑色的棒狀物,吃起來有一點點甜,很干,會把嘴和牙都染的黑黑的。
往往一大群孩子鉆到高梁地里找,誰找到了就發出一聲歡快的叫聲,于是大伙群蜂擁而上,難免的弄折幾棵高梁,大一點的孩子扶起折了的高梁用高梁葉纏幾道,一般就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