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四合院火起來,交易頻繁,那都是九十年代中期了,離著現在好些年呢,那時候京城已經開始擴建翻建,許多單位的職工搬離了胡同區,好多院子要么閑下來了,要么剩個一兩戶,而且都迫不及待的想搬走上樓,市場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熱了起來。
可86年呢只要院內居民的原單位不能再分一套房給他住,還真就沒法逼人家搬家,產權是你的,但人家是住的國家的啊。
那時候京城這邊的大部分雜院福利房也是要交房租的,一般是街道代收,一戶人家甭管幾口人,一個月幾塊錢的租金必須按期交,一般單位發工資的時候又會給補貼回來。
一直到九十年代末,中央限令強制結束福利房政策,原有福利房交易給住戶并辦理產權證明,才算基本上結束了這種紛亂,但事實上京城的福利房轉產一直持續到2005年還有些地方沒扯清楚,難點就是這些大雜院。
不過好在那個時候,大部分居民都不想在這壓抑雜亂的大雜院里和了,紛紛自己想辦法搬走,這邊能賣點就賣了,對于產權方或者購買方來說,事情變得容易得多,同時,購買的價格也就一高再高。
而且說實話,四合院其實如果不花大價錢改造的話,住起來其實并不舒服,后世之所以火的不得了,也是一種需要性的炒作而已,成了顯示身價和身份的標志了。
后世一億買個院子,想住的舒服,至少再填兩倍進去,這種古建筑的改建修繕以及現代化改造的費用加起來,能把人嚇尿了,但不改建不改造你就想住舒服你真想多了。
后來一直到2016年,北京三環內都還保留著幾大片大雜院,一些是根據計劃保留的古建筑胡同文化群,經過規劃維護修繕,成為一種地理文化的標志。
一些就是無奈了,大雜院片區,理不順剪不清,誰遇到誰頭疼,而且時間越久事越多,事越多時間就越往后拖,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無奈了,政府無奈,老百姓也無奈。
別覺得京城和上海這樣的地方老百姓肯定過的相當好,過的好的永遠只是一小部分,絕大部分過的還不如二三線成市小民,扛著京城上海的牌子,福利沒享受啥,義務一樣不少,能舒服嗎
第二天,張興明帶著兩個形影不離的影子坐車逛起了京城,故宮周圍,后海,鑼鼓巷,前門,斜街,把記憶里后世留存的二三環之間幾個主要四合院片區都逛了一圈,這時候這些片區大部分還保持著原貌,和后世修繕規劃后的區別相當大,那就是一個字,亂。
胡同里堆滿了雜物,煤棚子,爛車子,別說汽車,自行車都不好進,透過大門往里看,院子里更亂,堆滿了各家的東西,加蓋的小屋,自行車,煤棚子尿桶,張興明還看到幾個院子里有雞籠子,幾只掉毛的母雞在里面撲騰。
在這些胡同都能看到歪著軍棉帽,穿著軍大衣或者軍棉襖的半大小子,敞著懷倚在門或墻上,幾個人聚在一起抽著煙,打量著來往行人,遇到女孩吹聲口哨換一個大白眼,哈哈笑幾聲。
京城和東北最大的區別就是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打架的,不像東北人說動手馬上就打起來了,京城這邊冒火了也是嘴炮上,然后約架,約個時間地點,雙方去盤人,到時候再干。
不過真正能干起來的不多,過了當時那會兒,火氣沒那么大了,然后雙方人馬一亮,有慫的,有被中間人說和的,還有干脆盤不到人就跑了不去赴約的,大不了以后躲著走唄。
也有聚在一起圍著個小賣部吃花生米吹啤酒的,大冷天的也不嫌涼,這個年代還沒有火腿腸呢,中國第一套火腿腸設備是86年洛陽春都購進的小日本設備,87年開始生產,雙匯更晚,要91年才面世。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