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課快結束時,楊景行就下到二樓,敲敲門進去后,得到李迎珍的怒火歡迎“你干什么去了”上小課的大二同學也看著楊景行怕怕。
楊景行向老師保證以后不會這樣亂來了,然后拿到喻昕婷為他的第一首鋼琴奏鳴曲所寫的論文。李迎珍說“你先看看,等我上完課。”
打印稿,題目是作品分析,有六張紙。喻昕婷挺專業的,在開篇寫道在為鋼琴寫作的各種類型作品中,奏鳴曲是結構最內涵,風格最多樣化的。在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奏鳴曲從各種各樣的音樂曲式或者織體中吸收了各種各樣的特點
喻昕婷還真的按照李迎珍的要求,把楊景行的這首鋼琴奏鳴曲逐樂章逐語句地仔細分析了一遍,而且認識得挺深刻。
比如第一樂章并不簡單的回旋曲結構,喻昕婷寫到“主題從來沒有消失過,并且以不斷地變奏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效果,可是這一切都被另一種溫柔和諧的意境掩護了起來,包括越來越輝煌的連接部”
還有主要用賦格手法表現的第二樂章,喻昕婷寫到“這個厚重深邃的引子把樂曲從第一樂章廣博地沉思引入到絢爛奪目的另一個世界,之后復雜而精致的對位以及和聲布局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卻成了矛盾和沖突發展的動力”
第三樂章,也是結構最為復雜的一個樂章,但是看得出喻昕婷是盡力而為的,她至少能發現“優美而獨特旋律不斷沖擊,激情,柔美,沖突交織,最終表現成振奮的力量美”
論文最后的總結中寫到“整首作品結合了貝多芬的理性力量和莫扎特的浪漫情懷,又具有舒伯特的感性隱忍,沒有一絲冗長散漫,充滿了妙不可言的樂思”
估計喻昕婷在寫這篇論文的時候受到了李迎珍的不小影響,不然她應該不會這么厚顏無恥地吹噓楊景行。
大二的學生在彈琴,楊景行坐在后邊看論文,李迎珍的目光在兩個學生之間來回。下課后,大二男生跟李迎珍再見,又跟楊景行點頭“楊景行,再見。”
楊景行嘿嘿“你還認得出我。”
李迎珍先關心一下楊景行這次旅游的思想成果,然后就問他對論文的看法。
楊景行說“太難為喻昕婷了。”
李迎珍不屑“這算什么她開始寫的東西簡直是一塌糊涂下個星期二系里有個研討會,你來參加。”
楊景行怕怕“不會說我吧”
李迎珍下死命令“你必須去,譜子早發出去了,就等你回來。”
楊景行求情“可不可以不去,太丟人了。”
李迎珍很不高興“學校誰不認識你你有什么不愿意的給昕婷打電話”
喻昕婷電話接得很快,好像已經等不及了“你到哪了”
楊景行說“李教授這,二零四,你快過來。”
喻昕婷驚呼“你到了怎么不告訴我”
楊景行說“快來”
喻昕婷還是抱怨“你騙我”
十分鐘后,喻昕婷趕到,進門后看見楊景行就嚇愣住了。
楊景行抖著論文嘿嘿樂“害我沒臉見人。”
李迎珍說“別看了,他自己找罪受”
喻昕婷走近,仔細觀察,像是怕有傳染性一樣擔心“怎么了”
楊景行說“那邊太陽大。”
喻昕婷還在記仇“你不告訴我。”
李迎珍對喻昕婷說正事“本來想讓楊景行說一下你的分析,不過他覺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我就不要求你全學他,現在你彈一遍,看他有什么評語。”
喻昕婷對楊景行求情“我才練十幾個小時。”
楊景行點頭“夠了。”
李迎珍訓斥“遠遠不夠,還沒開始彈一遍。”
喻昕婷坐到鋼琴前,還需要看譜,楊景行準備幫忙翻。喻昕婷調整了一下座位,醞釀了一下才左手鄭重其事地觸鍵。
用專業耳朵來聽,喻昕婷的第一樂章前兩個小節就是和楊景行不一樣的。那個喻昕婷自己想的主題,楊景行彈得稍微詼諧一點,喻昕婷自己則出力得輕柔一些。
整個第一樂章,楊景行給李迎珍彈的版本是起伏跳躍性的,一個主題線一個情緒線,分開得很清晰,專業來看就是內容復雜。而喻昕婷彈的呢,有一種把主部副部統一起來的趨勢,試圖保持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