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紙的英語。
像散文,一開篇說什么圣誕節好多餐廳都歇業了,連一貫拼命的中餐廳也一樣,確實是酸溜溜地佩服了華夏民族的勤奮,不光開餐館的,中國的那些音樂家也可以佐證,音樂會開得可勤快了。
采訪目標多倫多交響樂團也放假了,作者百無聊賴的想吃一頓中餐都找不到地方,倒是聽說了來自浦海音樂學院的音樂會,于是就好打發時間了,因為他才不會對聽都沒聽過的樂團和音樂人給予任何期望,僅僅是為了看看“原始的中餐音樂”是什么味道。不過和他同樣對中餐有興趣的人也不少呢
作者對溫哥華浦音校友音樂會的整體感覺是一場別扭怪異的中國人的圣誕歡聚,一些著名或者不著名的音樂節進行了長達半個小時的儀式過程,他甚至一度懷疑自己進錯了地方。
作者還表揚了中國人的態度,因為“他們給平庸的音樂慶典般的熱情”。不過呢,如果不是音樂的平庸,作者是不會發現在第四排右邊第三位坐著的是耶羅米爾,對,就是那個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耶羅米爾。
作者萬不信耶羅米爾也會在圣誕節出來吃中餐,為了弄清楚緣由,所以就打消了在中場休息的時候不受注意地禮貌退場這個主意。
然后下半場開始,一個可愛的女孩登場,這一次,作者甚至不認識節目單上g大調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于是開始焦慮怎么樣捱過這未知長度的時間作者需要十分努力才能回憶起當時的心境,因為關于那長音樂會,他的絕大部分記憶都在接下來的這個女孩所演繹的協奏曲之上。
“得承認,在最開始的幾十秒或者一兩分鐘內,我錯誤地判斷這個女孩不僅僅是平庸,甚至是粗劣的,就如同一個古板的老師看待不循規蹈矩的學生,那怕這個學生很可能有超越尋常的思想”
對喻昕婷演奏的第一段描寫,翻譯過來大概就是這樣,楊景行還要問一下翻譯老師幾個單詞的意思。
很慶幸,這個叫喻昕婷的女孩,一定是遇到了很開明很有眼光的老師
楊景行對李迎珍嘿“討好您的。”
李迎珍還是不給好臉色“看完。”
接下來,作者就開始夸獎喻昕婷,被問得煩了,翻譯給楊景行看電腦屏幕“這一段我譯得差不多了”
兩分鐘后,我就不再思考耶羅米爾為什么會來這里,我能確定他就是為了喻昕婷而來,眾所周知,他對挖掘演奏家有超乎尋找的熱情和執著,我認為這是他能成為偉大指揮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這次他也不會空手而歸。
喻昕婷,這個來自浦海音樂學院的女孩,是我平生遇到的第一個,能用兩分鐘的時間就徹底顛覆我的看法的鋼琴家,她甚至增長了我的見識。
按照慣例,談演奏,要從作品出發。楊景行的這首g大調鋼琴協奏曲
楊景行看看英文原版,就是嘛,自己哪有這么有名,明明就應該是“那個叫楊景行的作曲家所作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
中英文對照,楊景行看得笑起來了,還問翻譯“這個詞什么意思”
翻譯干笑“butio意思是說比較驕傲的。”
李迎珍眼睛一瞪“盲目自大,自以為是,什么意思”
翻譯很為難“也要看語境,不一定”
楊景行嘿嘿,安撫喻昕婷“不是說你。”
喻昕婷不開心地皺著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