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是父子連心,二老爺張波回府當日晚上,張老太爺已經現出回光返照的光景。對著一地的兒孫,老人留戀地看了又看,最后把眼睛定在了賈赦身上。
賈赦上前一步握了老人的手,將自己的臉貼在上面。張老太爺竟有些笑意:“怎么,還是這個,性子。聽我說,你兩個哥哥不論,淑英去的早,我不怪你,那是她的命。”
可憐老人臥床多日,聲音嘶啞不說,還斷斷續續,賈赦早淚流滿面,他就是流淚起家的人,又不是真的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古人,自然哭得哽咽難言:“您別說了,養養精神。”
張老太爺搖頭:“再不吩咐你,來不及了。這幾年你,做得好。只是烈火烹油,實難長久,你要有數。”
賈赦淚流得更急:“兒子知道,父親盡管放心。”
張老太爺再看向張清張波兄弟:“老二能回來也好。你們,要相互扶持。皇帝要是奪情,不可。”二人也是含淚點頭。
再向下看,自己孫兒不少,第四代也有了,算是對得起自己的祖宗。只是心愛的小女兒已經早去了,怕是一會兒自己就可以見到她了。
想及此,對著邢夫人招手,可惜哪兒有力氣,不過是示意。邢夫人此時也早泣不成聲,自己上前跪到賈赦身后。老人輕聲對她道:“這些年,你也苦了。日后,赦兒這里,你還要多,體諒。”
邢夫人自然含淚應下。老人再次環望眾人,手指賈璉,還要說什么。話到嘴邊,頭卻一歪,面上轉做笑紋,至此仙去了。
屋里立時哭聲大作,屋外聽從吩咐的奴仆,想著老爺子待下和善,也是哭成一片。就有管事的督促眾人,按責伺候主子們換孝衣,著喪服。再四處蒙了門匾,楹聯,掛幡等事。因張老太太之孝剛出不久,大家都還記得各自職責,雖然各自千頭萬緒,可也井井有條。
賈赦與張清兄弟一起,親自給老人擦身著衣,伺候了最后一程,才一起換了孝子服,共同靈前舉哀。
各處報喪的信一出,就有人上門吊唁——張老太爺一生育人無數,就是那些宗室,也多有在上書房與他老人家學習過的,親近的學生更是占了朝中地半還多,一時靈堂內挨擠不開。
見不是事兒,賈璉與張家八條好漢也不顧自己哭泣,先把來客安頓了再說。正忙著,宮里已經將皇帝擬好的謚號送來了:文正。
道德博聞曰文,靖共其位曰正。有唐以來,文臣多以“死當謚文正”為自己的追求。如今皇帝早早地將此謚號發下,可見對張老太爺極為敬重。
一時不提張清兄弟,就是張老太爺的親傳、再傳弟子,都覺得面上有光。眾人對老人的喪事更加盡心,竟與賈赦一樣,夜夜為老人守起靈來。
七七過后,張清與張波要帶自家子侄回鄉守制。皇帝也曾想奪情,只是二人舉哀甚謹,磕頭泣血請皇帝收回成命。又有賈赦在一邊勸說,才得以打消皇帝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