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怨恨來報復怨恨,也就是復仇,則讓人民有所懲戒,不敢行不義之事
“此為教化之極也”
“民有所勸,有所懲,教化始開,一國治焉”
“儒家君子復仇非單為復自己之仇,乃是為了震懾不義宵小,為普宣教化以治一國,乃至治天下”
“此方為儒家復仇之義”
“此方為儒家與武家復仇之別”
寫到這里,也到了最后文章結尾的部分了
秦楓的最后一個論點就是“儒家復仇的方式”
秦楓這樣寫道“孔圣曾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故君子復仇不應是匹夫之勇””
儒家對正義復仇的方式也不是沒有講究的
主體行事的動機目的既是正義的,手段也要正義
孔圣又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蔥,勇而無禮則亂”
“當要報之以禮,勝之以武”
也就是用合乎禮儀的方式來報復仇人,再以武力堂堂正正地擊敗他
秦楓又舉了春秋戰國時期最有名的兩個例子
伍子胥助吳滅楚,自殺父之仇,至報仇雪恨,足有三十年
越王勾踐自滅國,屈身吳國夫差為奴,至臥薪嘗膽,終滅吳國,成為一方霸主,亦有十八年
而這兩者皆是秦楓“報之以禮,勝之以武”最好的佐證
無論是后世的歷史書,還是中土世界的歷史,都給了這兩位極好的評價
“故君子不求謀而速成,但求合禮、勝武”
秦楓的這最后一段,看起來似是畫蛇添足,實則是寫給稷下學宮的復仇派看的
他寫完最后一段,頓了頓筆,總結全文說道。
“經世而致用,乃儒道君子孜孜以求,以求內圣而外王,以行王道,恩澤天下”
“而復仇之事,裁決不義,極易令人欲令智昏,所行悖逆”
“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秉持禮義,以義為先,且報之以禮,勝之以武””
“此論雖言為復仇,實言治國,亦談經世致用之道,當秉持禮義,方使踐行內圣外王之道,不使本心偏移”
秦楓寫到這里,謙虛地在最后寫道“一孔之見,以饗諸君”
這樣一來,因為一個總結性的結尾,整篇大復仇論中看似聯系不緊密的四個論點就系統性地融入了經世致用,內圣外王的范疇上來了
秦楓擱筆,深吸一口氣,卻見張澤沐的試卷居然還沒有寫好
這小子已經寫了整整三張紙了
就在秦楓擱筆,想跟他說幾句話的時候
“喀拉”一聲,秦楓擱著大復仇論的桌案驟然從中間被壓斷了
就好像桌案上放著的不是一張輕飄飄的墨紙,而是一塊千鈞重的條石一般
聽得這一聲脆響,一直埋頭寫作的張澤沐也是一驚,下意識地朝著秦楓看來
可是這一看,他就驚呆了
“啪嗒”一聲,張澤沐手里抓著的毛筆都砸落了地上
“文重千鈞,字如赤金,師尊,你的文章怎么”,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