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楓寫下大復仇論的標題,思緒便如同泉涌一般流淌了起來
秦楓先闡述了“復仇”一詞的由來,以及儒家經典中對此的解釋
其后闡述“復仇”,尤其是為血親“復仇”,是孝的一部分,也是區別人與禽獸的區別
第二段,秦楓闡述孔圣“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之問,引用“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論述
又加了后世朱熹對這段話的闡述“譬如人以千金與我,我以千金酬之,便是當然。”
“或有人盜我千金,而吾亦以千金與之,卻是何理視與千金更無輕重,斷然是行不得也”
意思是,如果有人贈我千金,我也用千金酬謝他,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如果有人偷了我千兩黃金,我卻還把千兩黃金給他,這是什么道理
這不等于這一千兩黃金都無足輕重了這肯定是不行的
連在后世歷史中,幾乎被稱為孔孟后儒家“又一人”的朱熹都覺得這是行不通的
秦楓又接著寫道“以得報怨,于怨者厚矣,而無物可以報德,則于德者不亦薄乎”
“故君子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仇不報,非君子也”
以這一句話作為第一大段論述的結果,秦楓自己也覺得十分滿意
第二段論述,秦楓鎖定的論點是“儒家復仇的標準,當以義為先”
這一段,秦楓以自己的理解結合后世的是非觀寫道。
“若血親無辜被戮,雖刀山火海,也應報復此仇,死不旋踵”
“若血親叛國逆種,萬人唾罵,子孫當以此為恥,更何談復仇之事”
“而倘若有人不義,則天下人皆可向他復仇”
“庶民如此,君王亦是如此”
秦楓又舉了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例子寫道“葛伯放肆不去祭祀,掠殺送飯的童子,商湯便為這個童子而征討葛伯”
“四海之內卻一呼百應”
“為一匹夫復仇,討伐不義,并被孟圣推為圣舉”
秦楓寫到這里,在第二段的結尾又著重寫道“武家復仇,往往為泄憤株連子女親友乃至仆從,但儒家復仇,則與之迥異”
“春秋公羊傳曰,取仇身而已,不得兼仇子復,將恐害己而殺之。”
“以武家視儒家之復仇,幾如斬草不除根,有婦人之仁”
“但我儒家君子若趕盡殺絕,與血手武家何異”
“只取仇身,實乃我儒家君子,有仇必報、有冤必雪之心,雖日月倒轉,江流侵蝕,匪可轉也”
寫到這里,秦楓也覺得胸中一股郁結之氣,一吐而出
趁熱打鐵,直接朝著第三段寫去
這也是秦楓將“復仇”與“治國”聯系最緊密的段落
秦楓接著在后寫道“時年,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
“臣戮其君者有之,子戮其父者有之。”
“孔圣懼,而作春秋”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便是此理”
秦楓按照自己之前所構思的又寫道“仁者,天下之表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
“以德報德,則人有所勸”
以恩德來報答恩德,人民好的德行就會更加受到鼓勵
“以怨報怨,則人有所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