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宛州市財政這幾年隨著經濟發展雖然有所增長,但是增幅一直不大,主要就是稅基不足,尤其是缺乏稅收大戶。
原來市里邊的六大骨干企業,現在除了宛州制藥廠還能保持較好勢頭外,其他企業都利稅都是急速下滑,甚至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大家都清楚宛州的根本問題還是經濟問題,經濟問題的核心還是工業經濟,宛州的第一產業不差,但現在城市要發展,人民群眾要增收,單靠農業是無法實現的。
“稅收當然是大問題,但是關鍵還是在于企業和項目的狀況。”計委副主任李湘華接上話,“鐘書記,我感覺咱們調研了這兩家企業,狀態都不太好,省委市委早已經明確了這是政治任務,我本來都不該說這些掃興話,但我擔心這些企業搬遷到市里,如果移交給市里管轄,要不了幾年就落得個和咱們市里的那幾家企業一樣,那就讓人遺憾了,所以我覺得市里恐怕要早有考慮,這些企業在搬遷之后應該如何來謀發展才對。”
這位計委副主任還是有些眼力的,兩天調研已經發現了一些問題,而這個問題沙正陽也已經和鐘廣標探討過了,結果都是一樣,不太看好。
怎么來解決這個死結,尤其是這幾家還是軍工企業轉民用產品,怎么來實現轉型,這都是挑戰,而且還是沒有任何經驗和先例的挑戰。
外地軍轉民也有成功范例,但是鐘廣標和沙正陽有些經驗可以借鑒,但是如果覺得照搬就可以一樣成功,那就太天真了。
核心還是要改制,關鍵在于班子要得力。
“湘華說得好啊,只是現在咱們還只能說搬遷的事情,企業如何發展生存,現在市委也還插不上話,得等到中央和省里明確政策之后才行,現在咱們只能根據搬遷的方案,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條件,最緊迫的還是選址,規劃,建設,以及社會這一塊的移交。”
鐘廣標點頭,“當然,企業的經營發展,我們市里也可以提一些看法建議,正陽和我說過,要利用搬遷契機來推進企業改制,這和湘華的觀點不謀而合啊,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提前未雨綢繆,做一些工作。”
話題一打開,大家都參與了進來,都對已經調研了的這兩家企業不太看好,沙正陽感覺這些人都已經被市里那幾家市屬國企給傷透了心弄怕了,都擔心這幾家企業也會落到那種下場,所以都認同應當要進行改制。
在沙正陽看來,這是一個好現象。
當大家都意識到改革是迫在眉睫不得不為時,那么阻力就要小許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