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等到新的大樓建成肯定不可能,所以我們的備用方案就是在園區內的兩棟征用的老廠房里臨時進行改造,從6月份我們已經在進行這項工作了,但是相對于科創大廈來說,這兩棟征用老廠房改造工程量雖然不大,但是有效利用率就要比科創大廈低很多,因為它們都是只有一層樓的廠房,未來在各方面的投入,比如水電氣和寬帶改造等,都要大不少,……”
季國力的介紹也的確是一個問題。
隨著互聯網之都的名聲大開,這半年來前來創業和從其他地方主動搬遷而來的小微企業的確很多,可以說科創園區的宣傳和實實在在的優惠條件的確吸引了很多創業者。
這些企業龍蛇混雜,沙正陽甚至可以肯定其中可能百分之十都會在未來幾年里逐漸被淘汰消亡,這是一個不愿意承認但卻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創業者的熱情和創意如果能轉化為有效的商業模式,那么歸于失敗也難免,哪怕高新區已經竭盡所能為他們提供足夠多的風投資源來進行對接扶持。
但是資本是要講回報的,他們不會聽憑你的一面之詞,天花亂墜也很難打動這些職業經理人的冷硬心腸,他們只看利益和風險之間的平衡。
據沙正陽所知,東方紅投資和萬象基金就已經拒絕了不下三十個希望獲得投資的創業團隊,當然他們也已經認可了8個項目,并給出了第一筆投資,其中就包括一個在線旅游和線下酒店相結合的項目,沙正陽的觀感類似于前世的攜程,還有一個是線上工作招聘應聘項目,以及一個線上房產中介項目,甚至還有一個連鎖上網場所,也就是網吧的項目。
沙正陽也不確定這些項目中會有多少成功,會有多少失敗,現在的互聯網資源和條件也未必能支撐得起,但是他相信自己在高峰論壇上的一番話猶如撒下了無數蒲公英的種子,會隨風飄蕩,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和條件就會發芽。
當然在發芽過程中可能它們會遭遇缺水干渴、缺乏土壤養分,甚至山火,最終湮滅,但是這些參與其中的人卻總會保存下來,進而成為第二輪的創業者,只有經歷過創業的失敗,他們才能有更豐富的經驗和更堅韌的毅力去追逐成功。
“有沒有考慮過,根據需要,把科創大廈中部分較為成熟,或者說已經具備一定商業模式的企業搬遷到那兩個廠房改造出來的園區中去廠房改造出來的規模可以設定為規模較大,商業模式較為成熟的企業進駐,而科創大廈更適合那種剛剛的初創企業來進入,這樣做一個適當的分流,保持科創大廈內那種創業活力氛圍,……”
沙正陽提出建議。
其實那兩幢廠房改建出來的可以考慮設置為孵化園,也就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模式或者找到了發展方向,又或者是具備了一定規模的企業,就可以進入孵化園中來進行更為周到完善的孵化服務,這樣有助于從這一批已經在初期最殘酷競爭中活出來的企業得到更充分養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