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正陽嘴里終于吐出了這兩個詞語,這也是他不厭其煩的說服茅呂二人,最終打動了二人,并贏得了二人的一致認同的主要原因。
漢都市要不同于省內其他城市,要領先于國內其他同等類型和規模的城市,或者再說一句難聽一點兒的話,要領先于國內其他副省級城市含計劃單列市,甚至要向燕京、上海看齊,那么如何實現
沙正陽認為漢都市要想做到這一點,不單單是發展經濟做大產業那么簡單。
尤其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單純的靠經濟發展和產業培育已經不夠了,特別是對漢都市這樣的大都市更是遠遠不夠了。
漢都市的地位決定了它不能只依靠產業經濟來提升和發展,它需要綜合性的全方位的實力體現。
如何提升和展示漢都市的全方位實力
沙正陽認為從漢都市現狀來看,漢都市的某些方面的硬實力其實并不差,比如傳統工業,如航空航天、電子電氣、機器制造、機械制造和金屬加工、化工及化工材料甚至包括生物化工等等,都具有相當雄厚的基礎和實力。
但是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傳統工業雖然不能說就已經日薄西山,但是比起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就有些相形見絀了。
尤其是未來這些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也都要與包括互聯網產業在內的一些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相融合,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
可以說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就決定著未來漢都市的發展競爭力。
而這些產業之所以被稱之為高新產業,就在于以前這些產業不存在或者處于萌芽階段,它們未來的發展就有賴于大批的相關人才群體和資源,毫無疑問燕京、上海、深圳、廣州乃至大連、青島、杭州、南京這些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都這些人才具備更強的吸引力。
因為從區位優勢和本身前期的經濟發展程度來說,它們都優于漢都,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以高新技術產業甚至也包括這些傳統產業在內的各類人才群體和資源爭奪,直接決定著漢都市的未來命運。
那么在目前漢都市各方面條件不占優的情況下,如何來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就是城市綜合規劃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核心了。
這個時代,關于城市各類的競爭力指標評比雖然已經初現端倪,但是還遠未達到十多二十年后那么細分和具體,甚至也夜生活指數都能牽扯得上一座城市的競爭力指數。
所以沙正陽將城市競爭力的一些具體細節指標娓娓道來時,在座的一干市級部門的負責人和區縣領導都是覺得耳目一新。
的確,現在才2000年,哪怕是在沿海諸如燕京、上海這樣的城市的領導干部大概都還沒怎么接觸到這樣細化或者說顯得高大上的指標指數分析,幾類大指標下又可以細分為幾十類小指標,連一座城市入駐的奢侈品品牌數和門店數都能夠從一個角度來說明這座城市的競爭力和魅力,這也讓在座一干人刷新了三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