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誠對沙正陽的意見還是十分重視的,略一沉吟就道:“你的意思是我們應當利用現在這段時間,先把我們自己準備工作做好?”
“嗯,只有夯實內功,我們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和先機,我雖然還不太了解咱們中州的情況,但中原新區還是一個空架子,高新區和經開區的發展思路不清晰,定位模糊,現在又有中原新區這個規格更高、內容更豐富、前景看起來更美好的新區出來,那怎么來尋找各自的定位,找準發展路徑?恐怕市委市政府要好好考慮。”
“中原新區也就罷了,從省里到市里都會日益重視,但高新區和經開區已經這么多年了,但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不明顯的問題很突出,一旦未來我們都把重心轉移到中原新區去了,那高新區和經開區怎么辦,會不會被淪為邊緣化的境地?”
沙正陽提出了一個最現實最迫在眉睫的問題。
各自的定位,還有未來市里是如何打算安排這幾個定位照理說應當截然不同的功能區,高新區技術產業不高新,經開區產業壯大前幾年還不錯,但這兩年又明顯放緩了,培育不出新的增長點,中原新區還是紙面上,下一步該怎么辦?
楊天誠不知道沙正陽話語里是不是有對這幾個理論上應該是中州市經濟增長點和突破口的功能區工作進展不太滿意的意思,但人家說得也有道理。
中州高新區一直顯得存在感不足,小打小鬧,也沒形成氣候,經開區倒是有些規模,但食品產業占了大頭,也還有一些電子、機械、電氣這一類的產業,也有一定規模,但總體來說不強不大。
中原新區本身確立時間太短,還停留在紙面的研究討論上,具體落實還沒說到那里來,這樣一張卷子交在面前,委實不太讓人滿意。
“正陽,你擔心的的確是一個問題,咱們都清楚,高新區也好,經開區也好,從當初建立之日起,目的就是要發展產業經濟,嗯,最早是要依靠工業化來拉動城市化建設進程,即便是到目前,這個目標也也沒有改變,嗯,中原新區出來了,省里賦予了更高層面更豐富的內涵外延,現在省里市里也都還在研究其定位和規劃,咱們姑且不提,但高新區和經開區要有一些新氣象新動向,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如何來改變,在哪些方面要做出改變,你有一個好的考慮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