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向平訕訕的摸頭笑,卻也沒應蘇玉秀這話。
一來他需要的書多而雜,可蘇玉秀每天在食堂已經夠忙夠累了,回來還要給他們父子仨做飯,哪兒有精力見天兒的往百貨商城跑。
二來,有不少書雖然名字不同,但內容大體是一樣的。也有些書又不包含他所需要的時間段。除此之外,不同的書對不同事件、人物的側重點也不致相同,到底得他親自過一遍眼才好。
畢竟他只有在對那段時期了解的盡可能透徹以后,才能寫出符合史實的情節、環境和人物。要是他在中來一句“偽裝身份的軍統的特務拿了一張鈔票買了幾個包子,找回來幾個銀元”之類的,那可就真的要被歷史學者和所有上了三十五歲的人指著鼻子罵了。
真正的千夫所指。
溫向平可不想嘗試。
蘇玉秀攔了幾次也沒攔住,也只能任他去了。
在把整個房間地上摞了大半的紅色書通通讀完之后,溫向平心里總算大致有了綱要和想法。
他準備設計一個主要人物為線索,貫穿整本的始終,再以圍繞主人公發生的、或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件經歷來以小見大。
這一點,已經有不少作家在其各自的作品中嘗試過了,寫的也大多都是著名的十大戰役及發生在當地的戰爭,而且絕大多數都以寫實為主,藝術加工也都比較淺顯。
也不知是不是和這十年的文化斷層有關。
但不管怎么說,溫向平已經找好了故事的切入點。
至于這個線索人物,溫向平索性就將他定成了男主角――一個滿腔愛國熱血的青年。
但光有愛國之心還不夠,其自身也必須有過硬的本領和卓越的作戰天賦。
既然如此,男主角便不僅要在國內軍事教育最先進的黃埔軍校讀書,還當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送去國外深造。
只是在那個時代,接受過良好教育甚至是西方教育的,家中必然富庶,如此當男主角從學校畢業,立志從戎報國時,首選當是裝備精良,武器先進,規模龐大的中山黨。
既然這樣,就應該再設置一個契機,一個讓男主進入紅黨的契機,從此摘下青天白日旗,戴上鐮刀和錘頭交叉的袖章。
而若要男主起初對紅黨的抵觸情緒最小甚至全無,那不如再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讓男主在黃埔軍校讀書時,有一個隱藏身份的紅黨同學,而這個同學不僅僅是同學,還應當是他的親人摯友,同時還可以將人物設定成一心報國,不在乎身外之物和黨派的純正青年。
在經歷幾件風波后,男主下定決心留了下來,又憑著深謀遠慮的眼光,強悍的作戰本領及遠超常人、與生俱來的領導天賦一路在紅黨的一個根據地內做到團長。
但在時下,個人英雄主義是要不得的,集體主義才是大潮流。溫向平經過輪椅和蜀山以后,也不敢再隨心所欲的寫,總歸要注意些時下的政治背景和人文背景。
那么,便要在男主的身邊設立各有特色的鮮活人物,從而組成一個緊密的八路集體,再以輻射的方式涉及到整片地區的所有八路軍和百姓。
以普天一角的事件呼應整個華夏大地的紅黨領導著這樣一批又一批的愛國者驅逐韃虜,光復華夏,建立新中國,如此應當就沒有什么問題了。
那么故事發生的時間要從何時開始呢
筆尖抵在一行字下,溫向平的眼中突然劃過一道光。
溫向平這邊寫的是酣暢淋漓,華夏出版社這邊卻是忙的大汗淋漓。
紐扣媽媽的風波才稍稍停歇,一本印有溫知秋作家親筆簽名的連環畫就橫空出世,如同在沸騰的油鍋中潑了一盆冷水,頓時便在人群中引起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