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向平起初擔心眾人沒有思路,最后寫出來的不過是老調重彈,所以先寫了自己的故事大綱和設定,拿出來和眾位作家分享。
好在他這心沒白操,這番功夫也沒白費,溫向平這些日子翻譯出來的三章,再加上之前在大河村翻譯好的,也不過五篇,羅家和手下卻有近十個作家,夠不上數量。分到的作家每天自是勤勤懇懇,就差啃禿手指頭去構思,沒有分到譯本的作家也都沒閑著,每天翻著外來譯本和古籍,搜集靈感和妙處,一邊等著溫向平繼續翻譯。
總之,都忙的熱火朝天。
蘇玉秀也忙。
開了年來,店里都收拾的干干凈凈,蘇玉秀卻仍然不得閑,每天忙的腳不沾地。李芝齡于是就把溫家兄妹接到家里看著,讓蘇玉秀放開手去做,趁著沒上課的功夫也跟著去店里幫忙,對自家的店反倒沒那么上心。
當然,也用不上她操心就是了。
江河清在這條街上的店并不是江河清或李芝齡平時在忙著的。
因著江家在沽東的店生意挺好,江河清脫不開身,最后就雇了個陪丈夫來上大學的婦女,教了幾天熟悉貨在哪兒、價碼多少底線如何就讓上任了。人家手腳麻利,學的也挺快,店里的工作很快就上了手,李芝齡只要下課以后來瞅兩,眼別讓人偷奸耍滑就行。
蘇玉秀開店這天,正好是個星期一,李芝齡脫不開身,溫向平卻是上午一下課就趕來幫忙。
蘇玉秀最后到底還是做了晉省特有的菜色,
“我再怎么做,也不會比本地人做的地道,還不如找我擅長的做。”
溫向平笑她,
“那你之前那些菜譜不都白看了”
“哪里會白看,”
蘇玉秀笑,
“到時候做給你和孩子們吃。”
蘇玉秀只賣中午和傍晚兩頓,賣完正好和李芝齡去接下學的甜寶和江恒之,主打的是各色面食,還有其它應和時令的副食。
現下說著是入了春,迎面而來的風卻還帶著涼意,蘇玉秀便把從大河村帶來的蕎麥都做成了灌腸,拿來炒著賣,賣完了就算。
蘇玉秀手腳麻利的把菜整整齊齊的碼在一邊,為了保證食材新鮮,這些都是今天一早進回來的。
當然,也是因著冰箱這種稀罕物有錢也買不著就是了。
每月多掏一筆運費,人家就肯送貨上門,也免了蘇玉秀起個大早去跑,溫向平當然樂得方便。
因著是第一天,雖然有溫向平在學校早就給自家店打了宣傳,蘇玉秀還是一樣菜只準備了一些,大概能炒個十來碗,只怕來的人比估摸著少,賣不出去,都白白的放壞了可惜。
但平時來這條街吃飯的學生就不少,今天突然看見熟悉的店面換了兩家,門面還挺漂亮,當下腳下就拐了個彎轉了進去。
不好吃下次不來就是了。
學生抱著這樣的念頭踏進“溫蘇記”。
店里頭是個二十來歲,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凈凈的年輕婦女,臉上帶笑,柔聲問著要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