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送走了兩位市報的記者,張一凡難得安靜幾天。
只是這二天他也沒閑著,就構思著蔬菜基地項目的事,這個蔬菜基地該如何規劃,如何經營工作如何開展,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張一凡找了很多關于這種項目運作的例子,正潛心研究。陳致富就拿著報紙興沖沖地走來,“一凡老弟,一凡老弟,看這回你又露面啦。南溪煤礦的事暴光了。”
看陳致富的表情,就知道上面寫的肯定是好事,應該是一篇褒獎的文章,張一凡的心就落下了。
陳致富拿起報紙念道“礦難的奇跡,不死的神話行動的楷摸,黨的英雄。記柳水鎮地溪煤礦礦難事故的全過程。下面還有個小標題書記親自坐鎮,鎮長率先下井,開創救援礦難的先例,創造不死的神話,被困工人奇跡生還,無一傷亡”
“他們,是黨的先鋒;他們,是人們的好干部;他們,是世界的巨人;他們,也是所有人的驕傲
看又是他們創造了奇跡。
看又是他們創造了不死的神話
看又是他們締造了一個不敗的傳奇
這就是一個柳水鎮基層干部的真實寫照,一個員的純樸作風,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后面還有大段關于贊美柳水鎮干部們的話,文章寫得氣勢磅礴,語句優美。看起來好象不是在寫一篇報道,而且寫一篇抒情的散文。尤其是文章的開頭,用了無數個排比句,制造了一種強烈的氣氛,將情節推到了,一下子搏取了讀者的眼球。
不用說,這又是沈婉云杰作,自從上次看過她的報道,張一凡對這位帶眼鏡的女孩子就有了些了解。
畢業是剛出道不久的大學生,沈婉云寫的報道,喜歡在事實的基礎上,加一段煸情的文字。這就是她的特色。從文章的字面上看出,這是一個愛憎分明的女孩子。
陳致富還在興致勃勃地念頭,面帶喜色。張一凡擺擺手,“行了,被人家夸兩句,我們就翹起來了。”
呵呵
陳致富憨厚地一笑,自從礦難之后,他就對張一凡改了稱呼,叫老弟了。可見他對張一凡的為人,十分敬佩。
陳致富放下報紙,臉上依然掛著掩飾不住的喜色。“一凡老弟,這次我們柳水鎮可出名了。你看,報紙中大大贊揚了我們,這是對我們這些鎮干部的肯定。這個沈婉云寫得真好我還從來沒有看過這么令人興奮的文章。你說,縣委縣政府會不會表揚一下我們”
“那是人家寫得夸張了。”張一凡不想打擊陳致富的心情,微微笑了笑后,道“下午抽個時間通知一下鎮周圍的村干部吧,準備落實蔬菜基地項目的一些事情。”
“好。好。好這件事包在我身上了。”陳致富喜滋滋地走了,留下了那張報紙。
張一凡拿過來大致看了看報道的內容,文中有幾處提到了陳致富的名字,難怪他高興成這個模樣。張一凡苦笑了一下,這個陳致富,這么大的年紀了,還沉不住氣
也難怪,象陳致富這種鄉鎮基層干部,要想上一次市報的機會是很難得的。尤其是在這種態度鮮明,公開褒獎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一個人的名字,這對他們的仕途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