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的房間,盧瑥安在房間里尋找桃核雕,無意之中,在桌面見到了一張請帖。
吳英祈在安平書院求學時,曾經幸運拜了的一位作詩的師父、隱世文豪蔡伯年,這張請帖便是他派人送過來的。
上面寫著即將蔡伯年將近五十大壽,在京中開宴慶賀,請吳英祈這個考了探花的徒弟來為壽宴增添色彩。
吳英祈在蔡伯年身上學到多少東西,盧瑥安不清楚。不過,原身與蔡伯年、蔡伯年的夫人有過幾面之緣。原身曾經做苦力幫吳英祈忙搬行李上書院,又時常帶吃的過去孝敬吳英祈的師父們,蔡伯年和蔡夫人都收到過不少土產。
而且他們人品不差,見原身是個木匠,把書院新定制的書桌交給原身打造,給原身拉生意,算是資助家境貧寒的徒弟吳英祈了。
不過盧瑥安知道,即使蔡伯年曾經暗中資助吳英祈讀書,但吳英祈是不會去他的壽宴的。
原身死后,原身靈魂在世間飄泊,大部分時間都圍繞在吳英祈身邊,跟著吳英祈見識到了不少事情。
蔡伯年是隱世文豪,名聲不顯。這次五十大壽的壽宴雖然派了請帖給吳英祈,被當成是打秋風的窮師父,被吳家人無禮相待還抹黑了,從此便不再來往。
原身雖然覺得不妥,但聽夫君的,沒有主見,于是蔡伯年的壽宴他也沒有送禮祝賀。
后來,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吳英祈突然態度大變,痛改前非。一連三個月,吳英祈每天都在蔡府門前求見,被拒之于門外后也不放棄,徘徊在連生堂醫館的門前,想要偶遇蔡夫人求原諒。蔡夫人不理他,吳英祈連蔡府的下人都沒放過,千方百計想和蔡伯年搭上話,但是蔡伯年始終不理他。
雖然不知道吳英祈痛改前非的具體原因,但吳英祈求而不得的人,盧瑥安是想去爭取的。
更何況,蔡伯年曾經替原身介紹生意,幫助過原身,那么,延續原身的人脈,為曾經幫過他的人的壽宴送禮慶賀,理所應當。
原身一直對自己的身份自卑,沒有以探花郎夫人的身份出現在眾人的眼前,從鄉野間千里迢迢來到京城,更沒有任何一位親戚朋友相助。
孤身一人便孤立無援,以致于,被當朝探花拋棄了也沒有人為他出頭,沒有人為他抱打不平,郁郁而終。
盧瑥安想要打破孤立的局面,既然吳英祈不去,那,這請帖,他就拿了。
既然是壽宴,也就得送禮。
目前最好的禮物,便是他要用來安身立命的桃核雕了。
盧瑥安干脆把原身有史以來的桃核雕制品全部取出來,一個一個仔細觀察。
盡管原身的記憶盧瑥安都有,但是,當這些精巧細致無比的核雕制品,全都靜靜地躺在他面前的時候,盧瑥安心頭不禁涌上一陣崇敬之情,臉上亦掩蓋不住贊賞的神色。
為了掙錢養家,原身把十年木雕的功力都濃縮在小小的桃核上,把一個個拇指指頭大小的、形狀不均的、既堅硬又受力易碎的桃核,于方寸毫厘之間,刻畫出美好的祝愿與對世界的見解。
其中一個五福獻壽的作品,采取了半鏤空的設計,五只蝙蝠在桃核的外層相連游走,又挖空了桃核,在核雕的中心呈現一只鮮嫩飽滿、多汁欲滴的壽桃模樣,用來作為大壽的禮物最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