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人到太州淮揚核查,又得安平書院山長以及蔡先生的證供,盧氏確實是吳英祈的男妻綜上所述,吳英祈貧賤時靠哥兒賺錢養家,發達時卻拋棄糟糠、謀奪錢財,無情無義,有才無德,難當大任”
福親王慷概激昂,第一次在大殿上陳詞,當說完了,他眼巴巴地看著他親兄的反應。
按理說,他親兄親自探監、又想把人娶回宮,而他又辛辛苦苦的派人查了,還把奏折的內容都背下來了他親兄應該會大大地褒獎表揚他吧
豈料,卻被他親兄秦敘給摁住憋死了。
在福親王彈劾完畢后,大殿之上,秦敘面無表情的,沒有嘉獎也沒有貶斥,只問道“據朕所知,刑部尚書有些異議。朕日前探望,得知探花報案了,有一位逃奴傷人并且偷竊他家錢財,這人似乎是姓盧。”
秦敘這么一提,刑部尚書只能出列,他俯首答道“回圣上,是。吳英祈曾狀告通緝雜役逃奴盧氏傷人偷竊,然兩日前盧氏前來伸冤。雙方證詞不一,未下定論,明日由京府通判古大人升堂審問。”
丞相忱奕卻借機說道“臣認為,福親王所彈劾之事,與吳探花所報案之事,是兩件案子。福親王彈劾的,盧氏十三年負責掙錢養家,供養吳探花讀書,吳探花卻拋棄糟糠、品行不佳,事實擺在眼前,已經證據確鑿,無可異議;而吳探花狀告盧氏傷人偷竊一案,未知內情,則未下定論。”
秦敘腦袋一點,道“既然如此,明日升堂后再作定奪。”
秦敘說罷,因為這是有關控告官員的案件,秦敘還親自點了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和都察院的檢察御史福親王三人共審。
福親王應了,雖然今天準備多時的彈劾沒有被嘉獎到,但是,明日審案,他會再接再厲的
此案屬于民告官,位卑被告者竟然敢伸冤反告,還鬧到圣上耳里,實屬罕見。
本來官員們本來都不太清楚這事的,被秦敘在殿上這么一說,都對此案關注起來。他們不知道內情,下朝回家之后,只把探花郎是負心漢的消息,告訴自家夫人,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
夫人們對吳英祈唾棄了一番,紛紛慶幸自己沒和吳探花家結親。特別是前幾日才見過吳老太太、請了吳老太太來飲宴、和吳老太太表露過結親想法的官夫人們,知道福親王彈劾吳英祈,她們都后悔了。
真是害人不淺,都害了一個哥兒,那吳老太太還說吳英祈沒結親,要她們多多留意京中貴女萬一她們保媒了,可不是害了別人家的好姑娘好哥兒
母子倆都是害人的。
明日升堂,得派人好好的去慰問一下那位受了欺辱的盧氏才行。
而當日有份跟圣上到探花家探望的官員們,則對此案作了諸多猜測。
那日圣上態度不明,雖然親臨探病,但了不準探花吳英祈起復的命令,卻是很明確的。今日在朝上特意提起此事,顯然對此案十分重視。
如果探花無罪,那只是品行不端,擼掉官職就是了。若是探花被抖落更多不堪事,那下場肯定不止罷官啊
但他們這些內閣老臣子,也不是要親身審案的人,猜到了也就算了。而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可是要親身參與判決的,他們都有點拿不準圣上的意思。
畢竟他們只得知圣上關愛臣子,特意到探花府慰問過。但福親王都彈劾了,這也未必不是圣上的意思。
那圣上今日把這事明說,是想幫探花洗冤,還是想加重處罰
于是下朝之后,他們特意請教為官多年的丞相忱奕,忱奕心中暗笑,他也不提什么,只說出了那天,秦敘到探花府探病時,把探花官職停職不留任的事。
這么一句,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便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