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從宮外回來,打算回寢宮換件衣服就去見康熙,正趕上康熙下了大朝,正帶著幾個大臣要回養心殿議事。
因為毓慶宮處于乾清宮同一橫排線,畢竟不在后宮范圍內,所以這些大臣們早在十年前就能見到建寧在毓慶宮和乾清宮這邊溜達,見到她一點兒也不覺得意外。
建寧給皇上行禮,眾臣也紛紛停下給和碩公主行禮。
康熙神色疲憊,表情冷凝,因為朝會上討論的事情很不順心,不過他還是關心了建寧幾句“回來了,現在已經不是太平盛世了,你別再出宮了,就是在宮中也得配上貼身侍衛。”
康熙雖然明知道她的侍女武力值很高,但是親眼見到她身后只跟了一個人,還是覺得這防御太過單薄了。
建寧說道“皇帝哥哥是在說吳三桂造反的事,我也聽說了,不過您大可放心,我覺得這點兒反叛之火還波及不到遠在京城的我身上。”
康熙道“你不要掉以輕心,現在國家半壁江山淪陷,哪里都應該進入戰時準備,宮里的主子以及王公大臣們都應該佩戴軟甲以及侍衛。這正是你找來的周培公提議的,朕已經批準了。”
周培公上前一步,又給建寧深深的作了個揖“臣有眼無珠,不識格格,還請格格降罪。格格的再造之恩,微臣無以為報。”
建寧說道“是我微服出宮,周大人何罪之有。周大人與皇帝哥哥的這番君臣之緣必定是有的,我只不過是剛巧遇到了你,讓君臣早幾天相遇而已。”
她向康熙道“雖然人是我遇到帶回宮的,但是周大人的這番吳三桂造反就如臨大敵的言論,我卻不敢茍同。”
“哦何出此言”康熙對她的話挺感興趣,今日他遇到的每一個人聽說吳三桂造反了無不如臨大敵,而一向穩重的建寧卻說不必如此。
皇帝身后的圖海明珠索額圖魏東亭等人也覺得十分詫異。
建寧說道“因為我知道吳三桂必敗,咱們必勝,他的一兵一卒都達不到京城,所以沒必要自己人嚇自己人,以為他要殺到了家門口一般。”
周培公說道“三格格,我并不是危言聳聽,那吳三桂領兵數十年之久,曾經南征北戰,清兵漢軍他都打過,他在云南剿匪這么多年從未卸甲,他的士兵也都驍勇善戰,我們必須做好最壞的準備。”
建寧說道“我之所以這么說,并不是毫無根據的判斷,首先,清軍入關已經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吳三桂以反清復明為旗號,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他在兩族矛盾最尖銳斗爭最激烈的時刻還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起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現在卻要又要“反清復明”,他不會得到漢人的支持,所以我說他已經成了無源之木。”
明珠說道“不錯,臣十分贊同三格格的這個觀點,吳三桂造反根本就是師出無名,更實打實的證明了他是個亂臣賊子,他的立足點都不穩,焉何能夠長久”
建寧繼續道“第二,皇帝哥哥雖然年輕,但卻有著杰出的政治才干早在準備撤藩之初,便已對撤藩可能導致的后果有所準備,吳三桂的此次造反在意料之內,只不過是時間上來的快了一些,但并不是不能應付”
在場的眾臣均想不錯,皇上得知此消息之后,并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最鎮定自若的。他首先頒布詔令給平南、靖南二藩,告訴他們,朝廷不會撤二番,讓他們不要跟著吳三桂一起出兵,朝廷會讓他們安心繼續做平南王靖南王,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后,又迅速下令捉捕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著刑部公開論罪議處,以打擊吳三桂氣焰,鞏固后方。并且皇上早就讓戶部尚書準備出應對戰亂的軍餉糧食好能供應軍需。
現在一想,皇上做出的這些舉措,才是穩住了朝廷人心的根本。
康熙目光亮晶晶的看著她,只聽建寧繼續說道“第三,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這從他早年的戰役當中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就不一一舉例了,你們只要去吏部的資料當中查閱一下他的生平戰役就可略有了解。以他一人之力敵一國,注定要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