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老板娘這么說,康熙已經明白這邊的情況了,恐怕是全國各地都是如此。
建寧說道“既然要等武丹,我們也不必急著走,不如到驛館去安置下來,還能好好休息一會兒。”
康熙點頭道“好,那就在驛站暫歇。”
于是讓明珠會賬,其他人上馬到離此不遠的驛館去,等康熙一行人到時,提前來此的侍衛已經安排妥當,驛站的小官直接帶他們去上房。
重新換了衣服,收拾整齊,建寧來敲康熙的房門,幾位大臣都在,明顯是抓緊時間在商議國事。
康熙見到她說道“怎么不好好休息一會兒”
建寧說道“我打擾到你們辦公了,要不我待會兒再來。”她話雖這樣說,卻是牢牢坐到一個位置上,沒有要走的意思。
康熙不在意的說“沒有關系,本來回京之后,你也要幫我起草文書,謄寫御批。這些事情本就接觸得到,早一天還是晚一天并沒有什么分別。”
康熙這話一出口,在坐的都有些驚疑不定,索額圖斟酌了半晌率先開口道“不知主子的意思是要如何安排三公主的職位”他恐怕是三公主建功立業的本事讓皇上忘了祖宗訓釋,女子不得干政若是他們大清朝在這欣欣向榮,越來越平穩的時候真的跑出一位干政的公主來,這不是自掘墳墓,給那些一意唱衰之人以把柄嗎
康熙說道“你們不用為難,公主不領差事,不掛公職,朕只不過是要她幫幫朕罷了,礙不著你們的事兒。”
虧康熙說得云淡風輕,就算是不掛職,不辦差,單單是在皇上身邊幫著處理折子,以及草詔等事宜,那就是上書房中宰相的活。她不管六部各衙的具體公事,但所有的機樞大事卻全都有權過問。
皇上對她又極其信任,怎么可能不會聽她的建議,只有極為信任的人,康熙才會委以此等重任。要不然滿朝的大臣們怎么一個個削尖了腦袋也要進上書房呢,進了上書房在皇上身邊隨同辦差,手中便有了宰相的權力,這就是一步登天。
這些道理大臣們懂,康熙更清楚明白,不過他今天打算裝糊涂了。不論別人怎么說,他是打定了主意要把建寧放到身邊,只有這樣兩人都完全了解朝政,才能保證“康熙皇帝”時時刻刻作出的決議都通達有方,不會被“自己”的一時不查而制肘。
建寧打破沉默說道,“皇帝哥哥,這次我來是想說說關于科舉的想法。”
明珠不由得心里叫苦,他一向是個八面玲瓏,號稱是萬花筒,在皇上面前從來都是順著皇上的心意說話,心道皇上今天明顯在為這件事心煩,您怎么好巧不巧又提起來了,哪怕過兩天等皇上的氣兒順一順再提也好呀。
康熙果然嚴肅了面容,“你說。”
建寧說道“您可記得博學宏詞科唐開元年間舉辦過一次,宋高宗南渡之后,也舉辦過一次,距今已經五百年了。那之后唐宋兩朝不僅經常舉行這科考試,而且內容豐富多彩,選拔了不少著名的人才。”
建寧說道“顧名思義,既要博學,又要有宏詞,一是要淵博精深的學識,二是優美恢宏的文詞。重點不在于考哪一科,咱們可以在這博學上做文章,什么樣的人才有淵博精深的學識,李商隱的與陶進士書有詳細的說明夫所謂博學宏辭者,天地之災變盡解矣,人事之興廢盡究矣,皇王之道盡識矣,圣賢之文盡知矣,自然是當世名滿天下的人。朝廷下令讓各省督撫舉薦自己省內的飽學之士,到京與科舉一起舉行,只要他們參加了應試,目的也就達成了。”
康熙可不是個笨人,只不過平時壓在他腦子中的東西,以及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一經提醒,他就明白建寧的用意了,不由得眼前一亮。康熙興奮道“朕可以將鴻詞改成鴻儒,就叫博學鴻儒科,只要是來參加考試的不論中與不中都有了鴻儒的身份,相信這樣會有更多鴻儒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