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倒是沒想到熊賜履竟然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又在意料之中,熊賜履向來主和不主戰,所顧慮的也并非沒有道理,但是與康熙的想法相左。
康熙聽了熊賜履這活,好半天沒有言聲。
熊賜履心中忐忑不安地跪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他也怕觸怒龍顏,因為之前皇上要撤三藩時,他就是力主不讓皇上裁撤的。可是事實證明,皇上是對的,三藩不論撤不撤遲早要造反。熊賜履是漢臣,論起圣心和受到的重用他可以說在漢臣之中的第一人,所以不得不常常為了天底下漢家的黎民百姓多請命。
建寧打破沉默說道“熊大人,我也有不同看法,吳世蟠那支殘部已經是強弓末弩,舉手可滅,不足為慮。臺灣才是如今的心腹大患,如果任由臺灣不斷騷擾我國東南沿海,致使海疆不穩,黎民照樣難以安穩。別忘了東南是天下的糧倉,如果糧倉有失,將為禍全國。而且自漢以來,臺灣便是中華版圖。一郡不治,也是宰相之過。連宋趙匡胤還懂得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呢,皇上是英明圣主,豈能看著臺灣不歸版圖,江山不得一統”
這番話說的擲地有聲,眾大臣尚未答言。
康熙已經撫掌說道“不錯建寧的一統二字用得絕妙這正是朕的心聲秦皇掃六國,車同軌,書同文,才有漢興,國家一統百姓樂業,有了張衡儀、蔡倫紙、相如賦。到魏晉八王之亂,天下便不可收拾唐一統天下,更呈勃勃生機。五代亂,百姓又復流離失所,百業調敝,人民涂炭縱觀史冊,想要國強民富,非一統不可朕八歲登極,十五歲擒鰲拜,十九歲決議撤藩,冒險犯難,力排眾議,內內外外無一日安樂,為的是什么呢朕難道不想安逸還不是一心想把一統大業建起來你們皆是朕的股肱大臣,心要與朕想在一起,創造如同貞觀之治的康熙之治。天下百姓,后世青史,不會忘了你們的你們要好自為之呀”
康熙的臉色有點蒼白,他一點做作沒有,娓娓而語,說得動情。
幾個大臣先還怔怔地聽,至此不由自主一齊跪下,頓首叩頭“圣上教訓的極是,臣等將凜遵圣諭,至死不忘。”
康熙又說道“熊賜履的話有些道理,論國力、軍力,眼下是有些困難,朕也并沒說即刻發兵。而且北方的準葛爾和羅剎國勾結極深,皆是狼子野心,妄圖在大清國這塊肥肉上撕咬下一塊。只是你們要知道,先征東南再定西北這朕制定的國策,中華版圖必定再將一統。”
熊賜履不敢再堅持了,連忙叩頭道“圣上教訓得極是。臣乃大清之臣,豈能坐視大清國土任人宰割。皇上既然決心已定,臣不敢再有異議,只是眼下國庫空虛,兵疲將乏,只求皇上廣積糧、精備兵,慎選將,時機一到,一鼓作氣,以期戰而勝之。”
熊賜履之前反對撤藩,今日又說出反對出兵臺灣,都是跟皇上的意見相左,他自己都給自己捏了一把汗,萬一哪天天威震怒,他可怎么辦呢他如此想,能進上書房的都是人精,這些如何會想不到呢正想著熊賜履這個老夫子年紀大了,保守中庸,看不清圣心,恐怕失寵之日已經不遠。
建寧不經意的說道“皇帝哥哥,太子已經三歲了,他天資聰穎,現在很多話都聽得懂記得住。別的阿哥雖然是六歲進學,但是太子是一國儲君,肩負未來國家重任,不能只想著安逸,也是時候開始讀書了。至于太子太傅的人選,還要皇上圣心獨運,選用博學良才才是啊”
康熙沉吟片刻說道“熊賜履是文壇領袖,又是朕的肱骨之臣,你能忠君直諫,必定能嚴厲管教太子,把太子交到你手上朕很放心,傳旨,拜熊賜履為太子師,日后負責教導胤礽的功課。”
熊賜履激動得老淚縱橫,道“臣叩謝皇恩臣必定竭盡所能,傾囊相授,將太子教導成才。”
眾人都沒想到已經顯出敗落跡象的熊賜履,竟然被三公主幾句提醒,就得了太子師那么個榮耀顯貴的活,看來皇上對他不但沒有不信任,反而委以重任,明明是。
出了乾清宮,明珠和索額圖這兩個老對頭走在一起,明珠說道“索相,現在上書房的形勢堪憂啊,之前就有陳廷敬,熊賜履這樣名滿天下的漢臣,又來了一個周培公,連三公主都開始參政了,我看她明顯是傾向于漢臣那一方。上書房只有咱們兩個滿族大臣,咱們可別窩里斗了,現在的形勢都要讓漢人包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