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賜履說道“不只是王夫之,其他人也有各種狀況,有的是押錯韻,有的是不知避諱問題層出不窮。”
康熙拿起一摞試卷說道“這些卷子有錯漏試題的,有模棱兩可的,還有含沙射影,他們是識窮天下的當代大儒,學問自然是頂好的,怎么會犯這些低級錯誤,看來他們這是覺得自己被迫來應試,向朕表達不滿呢。”
坐著三人忙站了起來,康熙說道“你們坐著坐著,朕并沒有動怒。只是,這卷子答成這樣,若是取中了,他們會笑話朕連這點問題都看不出來,根本沒有實學。若是按照卷子的問題發落,那可能最出名的人都要落了榜,天下人誰會相信他們的學問不好呢而且這次博學鴻儒科只能收下一些二等人才,又違背了廣納賢才的初衷。他們待朕的用心是何其刻薄,看來只用一場考試不能讓他們就范呀。”
這話也讓一眾老臣很鬧心啊,朝廷和皇上費了這么大的勁兒,這些前朝遺老們,怎么就這么能找麻煩呢
明珠氣憤地說道“這些人的居心真是相當險惡,這就叫不識抬舉依臣之見,就把他們的試卷原封不動的都抄在邸報上,刊印各省,就讓天下人看看,這所謂的鴻儒們都是什么水平,他們既然不怕丟臉,皇上何必為他們遮掩。”
索額圖說道“奴才覺得明珠說的有理。”
熊賜履很想在一旁想攔著,怕康熙一時氣憤真的照著明珠的方法去辦,連忙說道“皇上,老臣覺得他們越是這樣,皇上越不能上了他們的當啊印在邸報上是一時快意了,可是這些人就又散落回了民間,取中的當真都是二流人物,豈不可惜。”
康熙問沉默在一旁的周培公“你覺得呢”
周培公說道“臣以為應一概取中,這是沒考之前議定的。皇上原知道他們不肯應試,生拉硬扯來的,有什么好心緒作詩寫文章但也有偶爾筆誤的,若是從嚴擇取,大名士盡都名落孫山,與不辦博學鴻儒科有什么不同,前頭千辛萬苦預備多少年,全都白費了。他們回去當然不敢罵街,但皇上卻落了個不識人才的名兒,也確實糟蹋了人才所以臣以為斷斷不可用平常科舉格局求全責備,竟是全部取足名額,便是等外的也一概授官。不愿做官的,也給個名義,算是致休”
康熙說道“就這么定了你再細閱一遍,凡有乖謬之處一概劃出,寫得好的加朱筆雙圈傳旨,周培公著補博學鴻儒科一等額外之名”
索額圖等人都是十分詫異,但是知道皇上這是有意抬舉周培公。
周培公先是謝恩,又意外道“臣都跟了皇上多少年了,早就也不在乎什么科舉出身了,臣當年就是個落榜生,蒙皇上不棄,才能侍奉至今,皇上今日又給臣這么大的體面,臣真感惶恐啊”
康熙也動容道“培公,本來以為你與朕能做個皇親,就算是咱們君臣之間沒這份親緣,你這些年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朕也是看在眼里的。你只要為國盡忠,朕不會虧待你的。”
明珠等人更是驚訝,皇上何時對他們說過這么感性的話這么說豈不是周培公在皇上心里地位是不同的之前有風傳出,說在三公主指婚之前,皇上是想把周培公招為駙馬,但是這件事一直無憑無據,幾個當事人也絕口不提,眾人都以為是哪個瞎編造謠的,但是皇上今天親口說出來,當真是坐實了此言,由不得他們不驚訝了
從此以后這幾首輔大臣對待周培公,都會更加看重和謹慎幾分。而且在朝為官的都是精明人,周培公早就憑著自己的力量在上書房站穩了腳跟,他的文治武功都是當世佼佼,出將入相全在皇上需要。明明是封侯拜相的時候,皇上卻從他在出身上施恩,這明明是把他當成了心腹,才為他考慮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