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閑輕念出聲,見狀了然于心,手中握著的驚蟄劍入鞘靜靜地望著高墻上的那人有些出神,原來他已經到了那個境界。
獨孤前輩終其一生用過四把劍,
第一把劍長約四尺,青光閃閃,為天下利器,用劍風格更是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這是他弱冠之前,那時他年少輕狂,桀驁不馴,用此間利器劍掃天下英雄。
如同書論所言“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
獨孤前輩用劍如同筆鋒伸張之處。
筆走龍蛇,墨氣淋漓,劍氣縱橫
第二劍名為紫薇軟劍,
劍冢有言,“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這是獨孤前輩親手刻下,也是他心中所想。
劍雖棄,
可軟劍二字就已經透露出足夠多的信息,徐閑想來那時候的獨孤前輩已近而立之年,坐忘論中有言“剛則折,柔恒存”想必那個時候前輩已經懂得了剛柔并濟的道理,銳利雖然無堅不摧,卻也容易傷人傷己。
軟劍因其劍身柔軟如絹,力道不易掌握運用之故,非精于此道者絕難自如運用。
獨孤前輩的劍法如何
,
本就是,
無招無跡,覷敵出劍,
無常無端,玄乎離奇。
或許也正是獨孤前輩的軟劍快得太過迅疾無常,以至于盛年之時因收招不及而“誤傷義士”,所以那柄紫薇軟劍棄于山谷間。
此后第三把劍,
也是徐閑印象中最為深刻的一把,
玄鐵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之前恃之橫行天下
那黑黝黝玄鐵重劍遠遠瞧著的毫無異狀,卻是沉重之極,三尺多長的一把劍,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戰陣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數倍,劍刃兩側皆是鈍口,劍尖更是無鋒。
道德經有言“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無論是那把青色利器還是紫薇軟劍都是極為銳利之器物,而玄鐵重甲確是舍棄了劍之銳利,這是一場返璞歸真的質變。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學劍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
不工者,工之極也
也是那個時候的獨孤前輩真正做到了,
一人一劍一天下,
那時候的他已然敗盡天下英雄。
徐閑現在都還記得當初看神雕俠侶的時候,雕兄將楊過帶到東海之濱,趕其下海,令其習劍,在驚濤駭浪之中迎波擊刺的場景。
那時候的他正在雕兄的陪伴下走過獨孤前輩曾經走過的路,很多時候恍惚之間徐閑總會把大后期的楊過和想象中獨孤前輩的模樣所重合。
最后一把劍,木劍無儔
也是獨孤前輩方才手中所持的腐朽木劍。
獨孤前輩曾在劍下石板刻道,
腐朽木劍,四十歲后,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當獨孤前輩食指輕夾草介的時候,
徐閑就曉得了獨孤前輩已經到了“無劍”的境界。
無劍從來都不是單單字面上的意思,
而是心中不再執著于一草一木,而是劍法自然,存乎一心,想用什么為劍便用什么為劍。
摘花飛葉皆可為劍。
那怕手中無劍。
溝壑自有長劍輕鳴,
心中自有劍氣縱橫
仲孟秋望著獨孤求敗手中的草介,眉頭緊蹙,可手中的動作卻依舊沒有慢下,一步踏出騰空而起,手中的青鋒劍指獨孤。
清幽的劍身映襯著仲孟秋微冷的心,
這一劍刺出的時候,
勝負就已經不重要了,
眼下所有的情緒都被拋開,
仲孟秋已經不在乎背后的岐山劍冢得知自己身死后會是怎樣的反應,也不在乎能否斬斷涼州氣運,同樣也不在乎自己的生死。
于一名劍客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