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時節,
蟬鳴不絕,
有涼風吹來大廳中燭光搖曳著,少年郎揉了揉眼睛望向角落的銅壺滴漏,不知不覺間竟已然夜半子時,身前的桌案上已經堆砌了厚厚的一沓紙張,皆是自己秦公商談后寫下科舉的一些章程。
紙張上林林種種寫下許多條款,南征回京的時候就已經徹夜長談過數次,如今“活字”的出現一些關鍵性的東西也將在今夜落下了章程。
少年郎徐徐起身,伸了個懶腰,
清風拂面整個人也舒暢許多,身后秦清堂依舊在奮筆疾書,壺中的茶水已經續上好幾輪,花白的頭發在燭光下顯得有些蕭索,滿是褶皺的面容時而眉頭緊蹙,時而舒展,殿下所講的一些構想,還要結合朝政稍作修改,自己要做的便是縫縫補補讓科舉制度完善起來。
想要定下一國之計,絕非易事,想來接下的日子,不論是朝堂議事,又或者定下細節都是一件極其費心思的事情,說是夙興夜寐也不足為過。
“老爺,別著涼了。”
“夫人讓我過來給老爺您添上一件衣裳。”
喚作任之的隨從輕手輕腳的入內,將一件厚厚的外衣披在秦清堂的肩頭,隨即默默地給茶壺中換上茶葉,茶是今年的新茶,透亮的茶湯帶著淡淡的清香,泡好茶水后又恭恭敬敬的給少年郎端上一杯,然后退到邊上靜靜地侯著。
“殿下,見笑了。”
“這夏至而今于老臣而言也是遙想當年青衫薄的時節,身子骨也是大不如從前,如今便是提筆也比不得當年如有神助,這大致的章程恐怕還得后半夜才能定完。”
秦清堂將身前紙張上的最后一筆落下后,緊了緊身上的外衣仰頭望著大廳門口正值青春的少年郎唏噓出聲道。
“秦公哪里的話。”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秦公之志,志在千秋。”
少年郎抿了一口杯中冒著熱氣的茶水后笑望向秦清堂笑道,細細看去眼前的老者身子骨有些清瘦,面容褶皺,唯獨那雙眸子中帶著清明。
“第一屆科舉會試。”
“本殿還想著讓秦公為上京主考官,以秦公在天下讀書人心中的名望,也好讓天下讀書人知道朝廷對此事的重視。”
少年郎悠悠道。
“殿下有心了,會試的事情老臣便提前應下了。”
“至于這后邊的殿試老臣以為也可以早些定下,和齊國那夫子最后領著那齊皇田純登稷下學宮掛職一般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還要勝過許多往后殿下登基之后天下讀書人中的佼佼者,也可自稱為天子門生。”
秦清堂撫須道。
“可若是此舉本殿唯恐天下文氣太重。”
“走上了當年齊國的老路。”
少年郎聞聲也是遲疑道,童生試鄉試會試之后的殿試后難免會講天下崇文的風氣推到一個頂峰,所謂十年寒窗苦讀無人知,金榜題名天下知之類的事恐怕也會比比皆是。
在唐高宗開創,武則天主持殿試后洛陽萬人空巷一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又不知道惹得天下多少人心神馳往
后世一句,好男兒當為東華門唱名方,
更是將文氣推到歷朝歷代的巔峰可長期以往勢必會導致文武失衡,便是那種區區九品芝麻官指著將軍鼻子唾沫橫飛大放厥詞這等極為荒誕的事情在宋朝也是屢見不鮮如此以來以武立國的大乾來說倒是本末倒置了。
少年郎腦海中不禁思緒萬千,
“殿下,我們取得是有骨氣的治世文人。”
“而非迂腐之輩。”
“考經義,”
“是為讓天下讀書人明白圣賢書中的道理。”
“考文章,”
“是為了讓天下讀書人能懂得治國的道理。”
“至于文風太重,盛世崇文,亂世崇武,這是必然的道理,如今按照這等科舉取士下來,不會如齊國早些年的迂腐文人那般,讀書人若是能做到殿下口中的知行合一想來許多擔憂都是可以省去的。”
“至于殿下口中所言天文,地理,算數之類在老臣看來也是極好的,可也不能操之過急,要知道如今天下讀書人,讀的是圣賢書,若是一朝讓天下讀書人知道還得從頭開始本就是一件極為不公的事情。”
“自然在往后的日子也可以徐徐加入,殿下而今科舉取士,為解決門閥之禍,同時也是給天下人一條通天大道,至于后世的事情,有了殿下這些構想加入其中,各司其職,想來也出了太大的亂子。”
“老臣也算得上是飽讀詩書之輩,縱觀歷史也知曉,沒有那種制度是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的,而今殿下要舍棄薦舉制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秦清堂撫須長嘆一聲。
“至于往后若是科舉,如薦舉制一般被朝代所淘汰,也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可想來也應當由后世人解決,就往后數百上千年而言,科舉足以讓天下人受之恩惠不盡。”
秦清堂眼神清明朗聲道。
“殿下,切記”
“殿下所謂之,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