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皇帝不會真的怪罪蕭逾明,畢竟他是遠道而來北上勤王,目前來看,即使沒有功勞,也是有苦勞的。
在嚴辭教訓了他幾句之后,便宣布眾大臣退出大殿,唯留蕭逾明仍然還跪在大殿中。
大魏皇帝起身離開龍椅后,將他扶了起來,笑道:“你啊,什么時候能改改你的臭毛病!要么一言不發,要么說了話,能將整個魏國都得罪一遍。
你這樣下去,待朕百年之后,誰還容得下你?”
“陛下…我……”蕭逾明聞聲后感激涕零,欲言又止。
大魏皇帝語重心長的唉聲一嘆。
他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論大魏江湖青年一代中,誰獨領風騷,除了剛皇室中人之外,便是眼前這名貧寒出身的蕭逾明了。
所以,大魏皇帝很重視他。
目前的大魏,被各個世家在背后牢牢掌控,想要擺脫這種局面,必須循環漸進,先從重用寒門子弟開始,一步步削弱世家的影響,最終給他們當頭一棒。
大魏皇帝并沒有急于讓蕭逾明返回兵營,而是拉著他在宮中漫無目的得散步,他給了蕭逾明足夠的權限,以彰顯自己的皇恩。
比如,佩劍上朝、可帶親衛隨行宮中。
這在大魏開國至今,只有寥寥幾人有此待遇。
足以證明,他在大魏皇帝心中的份量。
“將勤王大軍安排在殿外一事,也是情非得已,你應該能夠理解朕的苦衷。而且,大軍駐扎城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能起到抵御楚軍的目的……”
大魏皇帝向蕭逾明說起了將大軍駐扎在城外的各種好處。
蕭逾明越聽越是感到不可思議。
他感覺自己突然不了解那位大皇子了。
怎么做人可以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
太令人感到驚訝了吧?
比如將勤王大軍安排在城外,不光可以起到拱衛京畿的作用,還可以起到更好的監視敵軍的作用。
這真是大皇子想出來的?
我怎么就這么不信呢。
蕭逾明于此刻作揖沉聲道:“陛下,將勤王大軍安排在城外的弊端一樣很大,極容易被敵軍逐個擊破,到時又由何人來守衛京都?不得不三思啊!
雖然大皇子說的有道理,但是他畢竟自幼嬌生慣養,沒有歷經戰事,根本不清楚戰場之上的瞬息萬變!”
大魏皇帝邊走邊笑道:“你啊,還有個缺點,就是太自傲了,長青這小子可不簡單,他這么些年,其實一直都在自污藏拙…”
他開始向蕭逾明講起了趙長青這段時間的風流韻事,從利用護衛一鳴驚人,到前日剛剛打贏的幾場勝仗,事無巨細的全給他講了一遍。
而蕭逾明也從最初的不敢相信到懵逼最后再到生起佩服之意,“如若大皇子真有陛下說的這般文韜武略,那么實屬是我大魏之幸。”
能夠說出那兩句至理名言的大皇子殿下絕對是知兵的,而且從陛下口中談起的前日大勝,也能推斷的出,當時大皇子絕對是料敵于先,每一步都走在敵人前頭,徹底壓著敵人打得。
這份用兵的本領,就連自己也不可能做到。
這種人物,是最不能用來作為敵人的。
“逾明啊,你也給朕說說,南方各路勤王大軍到來,少說也有四十萬吧?打贏楚軍的機會有多少?”大魏皇帝仍是邊走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