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楚兩國之間,已經達成一致共識,簡單來說就是聯盟了,兩國在一起抗衡勢大的晉國。
當然,楚國所耗費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不僅要賠償給魏國五千萬兩白銀,還要協助魏國共同建立已經被楚軍破壞的城鎮,除此之外,還得外加十五萬斛糧食。
而且魏國商人在楚國地界行商的話,還有著極大便利。
楚國在五年內,也會在另外給魏國兩年的稅收,雖然不知道這個錢到底能不能被魏國拿到手里,但總歸是這樣允諾了。
反正那五千萬兩白銀是沒跑的。
這可是楚國一年半的稅收了。
可以這樣說,魏國已經在此戰結束后,撈夠足夠多的利益了。
自從與楚國達成各盟之后,趙長青便無所事事了,不僅辭掉了各路勤王軍統帥一職,還將自己關在行宮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了。
只因他心中實在是郁悶啊!
仗都打完了,還掛著元帥一職做什么?添堵嗎?
昏庸值也沒賺到,稀里糊涂的就和談了,心里憋屈啊!
一出門心情就壓抑。
還是憋在家里喝悶酒吧!
然而,大皇子這個舉動,卻在某些人眼里成了英明之舉,都說大皇子這是在激流勇退,是為了不讓自己功高蓋主而遭圣人心慮…
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要在解決南蠻事宜之后,對參與護國之戰的那些人論功行賞。
如此一來,不用多想,大皇子肯定居首功,而他為了能夠讓讓自己的老子安心,所以才會想到主動交出兵權這一招吧?
不得不說,這步棋走的極妙,不僅打消了大魏皇帝的憂慮,還為父子之間博得了一片美譽,何樂而不為呢?
反正大魏皇帝在接到趙長青主動辭去元帥一職的辭呈之后,心里是很高興的,因為他覺得,不管自己這個兒子有多么優秀,心底里還是有老子在的。
不然按照他死拗的脾性,不可能這么爽快的就交出兵權的。
說到底,還是父子情深啊!
也罷,再過幾日,便給我這皇兒一個大大的驚喜。
蜀道。
歷經千山萬水,蕭逾明親率十萬大軍,終于趕到了這里。
一路之上,他都是急行軍。
并沒有按照大魏皇帝所說,一邊招兵買馬一邊去往蜀道。
因為在他心里覺得,區區蠻賊只會依靠蠻力,是極好對付的。
事實也是如此。
當蕭逾明的大軍入駐在蠻賊猛攻的上陽關時,蠻族大軍居然莫名其妙的撤軍了。
起初蕭逾明還以為是敵軍計謀。
因為自己剛來,蠻賊就撤軍,這也太巧了吧?難不成還因為蠻賊覺得我援軍已至,攻城已然無望,所以撤了?
不太現實!
一定是計謀。
既然是計謀,得先知道是何計才能有辦法破解。
先派遣一支小股部隊,去抓幾個蠻賊問問情況吧。
下達命令之后,大約只過了半刻左右,蕭逾明所派遣的小股部隊就已經回來了。
順道還抓來不少蠻兵。
經過仔細盤問之后,才發覺…蠻賊真的撤了。
蕭逾明聽到這個消息的真實性后,是有一些懵逼的,剛來就跑了啊,這軍功也太好賺了吧?!
怪不得大皇子推薦我去蜀道之后,臨出征那天早上并沒有來送我,原來是早就預料到我一定會勝,而且還是那種碾壓形勢的大勝,所以才會如此放心的吧?
蠻賊為何退兵呢?
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他們得知楚國敗了。
主帥都死了,還怎么實現所謂的南北夾擊?這不是在開玩笑嘛?!
關鍵是…
沒有楚國牽制魏國主力,那么自己莽上硬上、孤軍奮戰,豈不是在找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