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封諸葛亮為同中樞門下三品、中書令,封武國公、賜免死鐵卷、統領百官。
冊封趙云為驃騎大將軍、護國公兼任兵部侍郎頭銜,領禁衛軍。
冊封蕭逾明為佑國公,輔國大將軍,領武衛軍,賜九錫。
冊封陳慶之為胡國公、鎮國大將軍、領騎驍衛、賜九錫。
冊封劍一為大魏劍圣、御前大將軍,領大戟士,護佑皇宮安危,封劍閣為國宗、賜天子劍。
自此,趙長青的五虎上將算是有個雛形了。
諸葛亮等人都很感激,他們萬萬都沒有想到,自己所受到的封賞居然如此隆重。
然而他們是萬萬沒有想到,趙長青只是對這個賞賜的規模大小不太清晰罷了。
否則,知道了賞賜居然這么重后,說什么也不會這樣賞賜。
滿朝文武大臣多有不滿,不就是從龍之功嗎?你居然這樣賞賜?
這也太…
令人驚嘆了。
但是他們在聽到玄武門之變的事情后,一個個都以趙長青馬首是瞻,哪個還敢公開反對他啊!
而趙長青因為看不懂各衛、各軍復雜的名頭,便大大整改了一番,即武衛軍十五萬,統領京城外城安危。
御林軍負責內城安危,統兵十五萬。
禁衛軍負責城內各街道巡邏、護衛,統兵十五萬。
再設騎驍衛,統領魏國最精銳的鐵騎,設置兵力大概也在十五萬左右。
由劍一新建一軍,名為大戟士,佩劍,護佑皇宮安危。
以上各軍麾下,在設各營,由各營將領分開治理。
足足七十萬大軍,就這樣被趙長青草草安排了。
一開始,諸葛亮是堅決不同意這樣安排的,古往今來的中央,從未這樣安排過軍隊,日子一久,趙云他們會擁兵自重的。
但是對于趙長青來講,越是諸葛亮反對的事情,他就越要去做。
他這個做法,也讓不少的文武大臣們暗暗罵他昏庸。
但他們實在是想不到,趙長青需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然而也令趙長青也意想不到的事,在趙長青的一再堅持下,諸葛亮居然同意了,并且還變得非常贊同。
這事發生在朝會之前,登基之后,只因為諸葛亮聽曹參說了一句話,“軍師啊,您當真以為陛下這么高明的一個人,會把如此龐大的軍隊,安心放在我們手里掌控嗎?
這一來不過是陛下的權宜之計,二來,這比卸我們兵權更加狠。
軍師不妨看看,五大軍團,有沒有像是為出征而時刻準備的?各軍團麾下設置各營,各營將領皆是與陛下相交莫逆,如此種種來看,我們掌握的兵權,不過是虛的罷了。
這七十萬大軍,可大多數都是一路從青州跟隨陛下殺過來的大軍,真實的兵權,還在陛下的掌控之中。”
諸葛亮智近乎于妖,仔細一分析曹參所說,心中才大為震驚,“各軍團基本都在京城,其實將軍團拆為各營來看,軍團之名,不過就是時刻為了出征而準備的虛名罷了,真正的兵權命脈,還牢牢攥在陛下手中。”
將原先的各個軍衛,統合成一個大軍,就是為了方便出征而時刻準備著,既然是為出征準備,自然得設置各營,如此來看,這個所謂的禁衛軍、御林軍之類的大的軍團稱呼,不過就是名存實亡罷了。
即使軍團的總指揮是蕭逾明他們又能如何?
軍團既然設置在京城,調兵不光得有兵符,還需要圣旨。
即使不需要圣旨,各營也是分開治理,各軍團又互相牽制…
嘶…
諸葛亮在當時想到此處時,冒了一身冷汗。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趙長青覺得方便而已,完全沒有顧慮這么多。
他想著設置龐大軍團規模,能夠更好的冗兵吧?
至于又特意強調一定要設置各營,是因為趙長青想著以面化點,可以更多的招兵買馬,冗兵之態定會更為難以收拾。
各營充實了之后,軍團不就充實了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