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響應這個政策法令的是曹操,他在繼承了亡父傳下來的國公之位之后,便是一直如坐針氈,沒有什么功績,還真坐不穩這個位置。
每日聽別人叫自己國公爺,說實話,還有些刺耳和不習慣。
這一次聽到陛下要頒布推恩令,他覺得是個機會,以退為進,不失為上策。
反正自己有父親生前留下來的人脈,宮里也有姐姐在幫襯著,等以后有了一個立功機會,在將國公之位重新奪回來便是。
其實按照正常的程序來講,曹操根本就不用這樣做。
因為曹參已經去世多年了,而他繼任國公之位也由來已久,只不過,新政策頒布,總要有人出面要力挺一下皇帝陛下,曹操愿意當這樣一個人,在陛下心里留下一個深明大義的念頭。
同時,也為了讓自己的那幾位兄弟們,心里能夠好過一些。
對于小家來講,兄弟和睦,才是能夠壯大一個家族的根本。
就這樣,趙長青同意了曹操的請求,讓他自降公爵為伯爵,同時,也讓他擔任了兵部侍郎。
皇帝的想法很簡單,你能夠為朕付出,朕自然也能為你做些什么。
獲得一個兵部侍郎官銜,讓曹操喜出望外,這可是意外之喜啊。
他本以為,那樣做了,至多就是跟陛下留下一個好印象而已,可沒想到,回報來的這么快。
一個公爵位置換一個兵部侍郎頭銜,從現在來看,不值一提,是賠本的買賣,但是從長遠來看,沒有比這更加合適的了。
趙長青對曹操的表現也很是欣慰。
過了些時日。
白起回朝,震動朝野。
所有的人都想看看,這位將楚國全部打下來的將領,到底長什么樣子,為什么會這么厲害。
自從上古時代秦朝分崩離析之后,除非是由當地國家內部產生叛亂,否則還真沒有哪位將領將一個龐大的國家完全打下來的先例。
盡管一開始,皇帝的功勞更大一些。
但是,畢竟是由白起親手將楚國的最后一寸土地攻下來的。
歡迎白起的規模很大,文武百官都到了,皇帝親臨。
白起受寵若驚。
回到京城之后,趙長青一直噓寒問暖。
這讓白起更是有些不知所措。
別人不知道,他可是心里清楚的很,楚國之戰,若是沒有陛下親征,恐怕現在還在打著呢,根本不可能將整個楚國覆滅。
正是因為前期有皇帝陛下出謀劃策或是督戰三軍,全體將士才能夠上下一心,最終使軍隊無往不利。
最大的功勞,應該歸屬皇帝陛下才對!
史書上也是這樣記載的。
但是換到民間就不同了。
他們一致認為,這位從最底層爬上來的大將軍,一定是有著什么過人之處,才能將整個楚國攻下來。
他們偏執的覺得,其實滅掉楚國的戰役,和陛下關系不大,倒是和白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他就應該是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