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徐嬌來到魏國,已經過去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了。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發生了很多事情。
首先是端國一方面與唐國締造新的盟約,一方面和魏國徹底撕破臉皮,開始往邊疆集結大量的軍隊。
但是賈詡依舊還滯留在端國。
他還在等待一個時機,不想白來一趟。
如果這次的時機能夠把握住,各國之間,也不會發生戰事。
倘若這次的時機浪費掉了,保不齊戰爭很快就會發生。
賈詡這樣做的目的,也是想讓天下人在享受一段時間的和平。
最主要的還是,依照目前魏國的狀態,不太適合發生大的戰爭。
其次,便是宋國開始有意無意的放松與魏國的某些經濟往來。
這到底是不是兩國關系緩和的征兆,還真不好說。
因為端國的態度,讓趙長青很是生氣,他召集大臣,來到宣政殿內,商討對端的政策。
倘若,魏國對端國采取軍事措施或者沖突,很有可能讓宋國繼續制衡魏國。
賈詡那邊一直在等待的一個時機便是唐國的軍隊跨越到宋國的時候。
在這個時候,是各國關系最敏感的時機。
若是把握得當,很可能就會讓端國采取必要的措施,不讓唐國軍隊實現‘借道’。
但是趙長青不想讓賈詡在端國繼續等待下去了。
小小的端國,居然舍棄了魏國的臉面,依舊和唐國站在一起,那么就沒什么好談的了。
端國應該忘記了,魏國才是這個世上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
一道召令,讓賈詡火速返回洛陽。
賈詡的離開,隱隱讓端帝長孫野察覺到了一絲不妙的感覺。
因為他的離開,太匆忙了,也太迅速。
這里面一定是有問題。
果不其然,囤聚在邊疆的六十萬魏軍,傾巢出動,向端國發起戰爭。
端國的邊疆一帶盡數淪陷。
僅僅只用了一夜的時間而已。
端帝知道這件事情之后,大感不妙,他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但是,商議了半天,也未能找到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這次的戰爭,是趙長青直接下令,陳慶之作為戰前總指揮,岳飛擔任先鋒,以無可抵擋的氣勢,猶如泰山壓頂一般,迅速將端國的邊關數座城鎮都是占據。
端國一邊積極組織軍隊,一邊向唐國求援。
但是就在這如此關鍵的時刻,唐國的援軍居然遲疑了。
他們不肯發兵,要讓端國提供糧草,這可是讓端國吃了一個悶虧。
百般無奈之下,他們只能答應唐國的要求。
就這樣,唐國的四十萬大軍,堂而皇之的走進了端國的土地。
陳慶之托人給端帝送了一封信,信上的內容大概就是對端國的選擇進行了質疑和批評。
倘若端國答應和魏國的合作,也不會出現今日的這場戰爭。
唐國的軍隊雖然快過來了,但是,魏國卻不在進攻,而是選擇了以靜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