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我都知道了。”李師中最后平平淡淡的說了一句,代表他打算結束這次并不愉快的對話。
姚飛很識趣,告辭了就準備離開。李師中突然叫了一聲:“翔卿,等一下!”
姚飛回過身來:“不知經略有何吩咐”
李師中猶豫了一下,問道:“架閣中的……”
李師中欲言又止,姚飛卻心領神會,立刻回道:“機宜前次的奏章王韶已經看過了。”
秦鳳經略臉色稍霽,點點頭,帶上了一絲微冷的笑意,“看過就好!”
他低下頭,心神重新沉浸在畫卷之中。姚飛走出門去,望空搖頭嘆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樣的計策用著也是無奈。
注1:宋代的文官,尤其是八品的升朝官以上,身上的頭銜不僅僅有本官、差遣,許多還會被授予館職,標志文學高選,并非實職。如李師中,此時他的差遣是秦州知州兼秦鳳路經略安撫使,本官是正六品的右司郎中,而館職則是天章閣侍制。一般來說,因為宋代重文的關系,除了有上下級從屬關系,其他情況下多以館職來稱呼。在如包拯,他在宋代通稱為包侍制,就是因為他曾為天章閣侍制。至于包龍圖,則是明代以后的事了——而且這是錯誤的稱呼,因為包拯僅是龍圖閣直學士,而非大學士,不夠資格以龍圖為后綴,只能被稱為直龍或直閣。
注2:昭陵是仁宗陵寢永昭陵的簡稱,厚陵是英宗陵寢永厚陵的簡稱,此時士人的習慣,常常用陵寢的名稱來稱呼先帝。
注3:出自《尚書?堯典》,舜繼承堯讓出的帝位后,將原本是堯臣的共工、歡兜、三苗、鯀四人或流放,或誅殺。此四人便被稱為四兇。鯀,是禹的父親。
ps:因為李師中的天章閣侍制,順便提一下北宋的官銜種類。
前面提到的本官和差遣,大家應該了解了一點。但北宋的官號除了這兩項以外,還有其他幾個職位系統:散官階,這是定服色,也就是官袍的顏色用的,除此之外別無他用,繼承自唐代;館職,這是文學備選,一般京朝官中的少數人才有;爵位,公侯伯子男,不用解釋;另外還有功臣,有功臣封號,便可入國史了;勛號,虛銜,無職事,無俸祿,只有個品級。
舉個歐陽修的例子,做過參知政事、官場沉浮四十年的他,致仕前在亳州的頭銜是: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功臣號】、觀文殿學士【館職】、特進【散官階,正二品】、刑部尚書【本官,從二品】、知亳州【差遣】、上柱國【勛號,正二品】、樂安郡開國公【爵位】、食邑三千八百戶、食實封一千戶歐陽修。
今天第三更,求紅票,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