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更,求紅票,收藏】
司馬光的才智天下誰人不知在仁宗立嗣之事上,司馬光只寫了幾份奏章、說了兩次話,就讓仁宗最終點頭。而在司馬光之前,包拯、韓琦、歐陽修他們不知苦口婆心的催了多少次,都是無功而返。以這等眼光和才智,他又怎會看不出青苗貸的好處來
青苗法是李參在陜西首創,施行有年,得到的評價也很高,所以王安石才會現在地方試行,現在又準備推行全國。而司馬光卻硬是說他在陜西看到的青苗法‘只見其害,不見其利。’
司馬光之心,呂惠卿心知。
呂惠卿都定了調子,在王安石和他的助手們面前,韓岡也不介意拍拍司馬光的臉:“若是借一還一,破產者幾希。正是世間借貸多為倍稱之利,下戶方有破產之厄。如今青苗貸只要不強迫人借貸,百姓哪里還會有怨言而富民要想貸錢生息,便不得不把利息降到與青苗貸同樣的利率。百姓因此就有多了選擇,不論公家、私家,讓他們自選便是。此不是人情兩便
常言道貨比三家,此事不必教,即便是婦人也是一清二楚。過去只有富民的高利貸,貧民無可奈何,只能受其所欺。若是官府和富民都有借貸,百姓便多了個選擇,他們自會去選一個對自己有利的。青苗貸推行過程中有問題是必然的,天下有什么詔令會完美無缺的施行,但青苗貸的帶來的好處卻更大,司馬內翰反對青苗貸,是只見其一,不見其二——太偏駁!”
章惇雙手一拍,哈哈笑道:“貨比三家這句說的好。韓、文諸公盡道青苗貸與民爭利,他們的眼界,卻連婦人都比不上。”
曾布道:“殊不知他們是不是裝出來的!”
章惇不屑的笑了一聲:“文、呂、馬之輩自然是裝的,但有一些人,卻是真糊涂。”
“司馬君實從不糊涂,除了兵事,他比誰都聰明。”王安石是司馬光的老友,他對司馬光的了解當然比在座的說有人都要深。
“說起兵事,不是聽說司馬內翰要做樞密副使了嗎”韓岡突然問了一句。
曾布道:“司馬君實辭掉了。加上前天的一次,樞密副使一職,他已經辭讓了三次。”
章惇嘲笑著:“司馬十二不敢做的。他過去在麟州鬧得那些事,他自己最清楚。累得龐穎公左遷青州,沒有穎公保他,他少不了要降上幾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