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乙埋的親信罔萌訛,前些日子奉命秘密去了遼國,也是剛回來了不久。他帶回來的消息,讓梁氏兄妹有底氣去通知各個部族和重臣。因為罔萌訛見到了遼國的太師趙王,并從他那里得到親筆手書和許諾。
大遼太師、趙王耶律乙辛是如今把持遼國朝政的權臣,與梁乙埋在西夏的地位相當。西夏國的大臣們,當然不會不知。他的承諾,比起沉浸在游獵之中的遼主耶律洪基,要靠譜一百倍。
“我大夏也受了遼國冊書。遼國當不容宋人欺凌于我。趙王親口許諾,如果宋人犯我疆界,意欲滅我而后快,當以二十萬大軍助我!”
梁太后當日在朝堂上,把耶律乙辛的親筆手書向大臣們炫耀時,聲音提得極高。
遼國不會坐視宋人吞并西夏,這就是梁氏兄妹想要向國中傳遞的信息。
宋人也許會天真的奢望,維系了七十年的澶淵之盟會繼續維持下去。但同為蕃人,黨項人卻很清楚,盟約就是拿來撕毀的,他們跟宋人簽訂的和約不止一次,可都是剛拿到了歲幣,轉過臉來,就去宋境去劫掠。維系盟約的關鍵,不再盟約本身,而是在于實質上的利益是否值得去維護。
梁乙埋很有信心,他能確定西夏的存續,對遼人來說,比起五十萬歲幣更為重要——而且也不需要遼人真的出兵,只要做個姿態,宋人還敢冒險嗎——而黨項各部,和手綰兵權的重臣們,也都通過耶律乙辛親筆書信確認了這一點。
這幾日,逐步匯聚在興慶府外的部族軍已經超過三萬,加上原本就駐扎在興慶府的五萬常備兵,已經占到了國中正常調兵極限的半數。兵力不斷增強,讓眾臣們的信心倍增,開始高呼著要奪回羅兀城。
一名親信的內侍這時小碎步的跑進殿中,高聲稟報:“秉太后、國相,黑山軍司團練使赫里顏率本部兩千已抵達北門外!”
聽到這個消息,殿上騷動起來。
“赫里顏也來了,他可是平日里走得最慢的一個,不看到好處,絕不出手的。”
“看到他都來了,其他還在觀望的,當是也會出動了。”
“再等兩日,興慶府的兵力肯定能超過十萬。”
“不等了。”梁乙埋有了決斷,“宋人那里正在加緊增修羅兀城,拖上一日,我們要奪回羅兀就難上一分。我們先走,讓后面的自己趕過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