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李元昊舉起叛宋大旗,黨項騎兵在西北縱橫無忌。當時的北宋,已經三十余年不聞金鼓,朝中無人可用。范仲淹、韓琦等名臣,陸續從朝中來到西北,將陜西局勢安定下來。這期間,多少關西英才都借勢得薦,入朝為官。又有多少軍中小卒趁勢而起,一躍登天。
韓岡的老師張載,本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分子。張載當時曾上書范仲淹,打算收復青唐吐蕃,作為攻打黨項人的偏師。后來因范仲淹的勸告,張載才棄武從文去考了進士,并開始授徒講學。可他自始至終都沒忘了教授弟子兵法戰策的學問,在如今大宋的各個儒家學派中,張載的關中學派【簡稱關學】是最為重視兵法的一脈。
張載三年前在京兆府的郡學中講學,兩年前為簽書渭州軍事判官,輔佐環慶路經略安撫使蔡挺處置軍事,閑暇時也為諸徒授業,去歲又應邀在武功縣綠野亭聚徒講學。也許在中原橫渠先生名氣尚不算大,但在關西他卻是德高望重,關西士子對其聞風景從。
韓岡忽然自嘲而笑,說來說去,還是要靠自己的老師。曾拜張載為師,的確是自家的運氣。不論哪個時代,出身名師,又有同窗守望相助,博取名望自當比其他的人要容易許多。張載這位老師是他此時最大的依仗,理所當然的韓岡必須去更深入的了解張載的理論。也就是基于這個理由,最近這段時間韓岡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整理溫習當初在張載身邊聽講時留下的筆記上。
‘虛空即氣。’‘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為太虛’
這張載對天地自然的看法,世界以氣為核心,天地萬物皆由氣而生。把‘氣’替換成物質,‘太虛’替換成宇宙,可以看出張載的理論根源是唯物的,
‘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
此是‘運動絕對性’的另一種表達方法。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而不亡者,可與言性矣。’
好罷,這一句根本就是物質不滅論——死也罷,活也罷,肉體不會隨著死去而消失——所以叫做‘死而不亡’。
除了這些之外,韓岡還從筆記上一些張載所說的殘章斷句中看到了量變轉向質變的理論,雖然張載將之稱為‘漸化’和‘著變’。還有與對立統一有關的辯證法的雛形——‘一物兩體……此天之所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