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用的到底是坡泥還是湖泥,我確實沒法兒具體明辨;但不是黃河膠泥,還是能確定的。”余耀點道。
“我明白了”老周接口道,“這方澄泥硯,用的是蘇州附近、或者說江南一帶的泥,是顧二娘就地選材”
“其實澄泥硯和紫砂壺,還是有點兒共性的。”余耀想了想,“紫砂壺算是陶器,澄泥硯之品比紫砂要更加細膩,不過也比不了瓷土,算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中間吧。”
老周點了點頭,但仍然有些猶疑,“不過,顧二娘,澄泥硯”
“有史料說顧二娘非端溪老坑佳石不奏刀,又說她生平所制硯不及百方。但關于她的史料本來就參差不齊,而且野史居多。”余耀解釋道,“我也看過一本野史筆記,說顧二娘不僅做過澄泥硯,而且還因為澄泥硯容易塑形,特地做過笸籮形、蘑菇形、蔬菜形的”
“你這么說,那就全憑眼力了,只能從斷代和工藝上結合判定。”老周應道。
“這方蘑菇形澄泥硯的年份肯定是沒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工藝。我覺得,已經足以稱之為高手精品了”
老周拍了拍方向盤,“你再具體說說”
“你看啊,且不說澄泥硯的本身質地和工藝,就說這雕刻,和石材制硯不同,下刀的時候,要考慮到燒成之后的變化
”余耀對老周還是比較有耐心的,詳細給解釋了一番。
所謂澄泥,意思是就是澄洗過的細泥,燒制工藝也很講究,所以出來的硯臺很細滑,同時貯墨不易枯,天寒不易冰。當然了,肯定有高下之分。但凡涉及工藝的東西,往往是上品難求。
到了格古齋,基本上也說完了,老周在店里又詳細欣賞了一番。
不喜歡硯臺的可能不太了解,這顧二娘在清代的制硯史上,真可謂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別看史料不多,但是名頭卻大。
清代書畫家黃任,也是有名的嗜硯如癡的收藏家,他罷官歸鄉時,曾經花了兩千兩銀子買了十方古硯,而且將收藏之所命名為“十硯軒”,自稱“十硯老人”。
他在硯臺方面的眼力夠可以了,就連他,對顧二娘也是倍加推崇。他曾經不遠千里,拿著一塊上好的硯石料趕到蘇州,請顧二娘制硯。這件事兒,有一首黃任寫的詩佐證一寸干將切紫泥,專諸門巷日初西。如何軋軋鳴機手,割遍端州十里溪。
顧二娘去世后,黃任也寫過悼念的詩。顧二娘的傳世之硯,故宮博物院也有收藏。
老周一邊看,一邊嘖嘖稱贊。余耀在一旁半開玩笑道,“我說,你這說好了是給我的鑒定費啊,不會后悔了吧”
“我能是那種人嗎我又不是沒得好東西。”老周說著,放下了硯臺,擺好了靈璧供石和底托。
“這嫦娥奔月,還真讓你撿著了”余耀道,“這是明代的東西”
“啊”老周不由有些驚訝,“你說這底托是清末民初的,我是真信了所以,以為這供石,也就是清代的”
“這底托我沒說謊。這供石嘛,我說最晚到清三代,也沒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