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聽了,也沒有猶豫,立刻補充道“為了以防萬一,我們可以增加建虜走第一條路的難度,確保建虜就只走天津。“
盧象升聽了點點頭,然則,他經常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又和滿清有多次交手經歷,因此第一時間便提出了另外一個難點道“建虜都是打慣了仗的,他們必定知道我軍不會放棄,因此行軍途中,肯定對我們有所防備。就光是蒙古八旗的騎軍,散布四周,就能有效杜絕我們偷襲的可能性。別忘記了,我們手中精銳,大都是步軍為主。如果光是騎軍的話,沒法去硬襲幾倍兵力的韃子”
“如此一來,我軍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建虜已經出發,我們要后發先至,繞到建虜的前方,事先躲進天津城內,這又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點。”
他的話一說完,軍中剛才還樂觀了一點的眾人,一下又嚴肅了起來。
作為常在軍中打仗之人,他們明白盧尚書提出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就是明軍的機動性不夠。
原本在主場作戰的話,就是有調兵遣將的優勢,可以快馬傳令前方軍隊進行攔截,等待主力趕過去。但是,如今這個時候,大明能打得幾支軍隊,都還在晉州。在建虜的歸路,壓根就沒有能打的軍隊,那些地方軍隊能守住自己的城池就不錯了,更不可能去攔截。
原本倒是有一支軍隊,有這個實力去攔截滿清軍隊的,就是關寧軍。但是,據說奴酋皇太極親自領兵攻打寧錦一線,因此關寧軍沒法調動。
這么一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手中沒有兵力,就只能干瞪眼了。
難道就眼睜睜地看著韃子劫掠了這么多大明百姓還有人口物資返回遼東,而自己卻無可奈何如此一來,豈不是愧對皇上了
這么想著,每個人的心情都非常地不好。
洪承疇看到中軍帳中的氣氛越來越沉重,便開口勸慰道“或者建虜攜帶這么多人口物資,應該走不快,我軍或者能跟上也不一定。”
聽到這話,盧象升雖然不想打擊士氣,可還是實話實說道“建虜可沒把我大明百姓當人,他們也知道行動遲緩的話,會對他們造成難以預估的意外。為了避免這點,他們肯定走得不慢。”
雖是如此說,他還是傳下軍令,命夜不收探查建虜的行軍速度,盡快回報。
中軍帳內重新冷了下來之后,忽然,作為旁聽的晉州知州陳弘緒突然開口說道“或者,下官動員晉州鄉紳,把他們的馬、騾等都捐獻出來如此用來給步軍代步,或者可以加快點速度”
如果說別的州城,地方官未必有這個能力去動員。要知道,這捐出來的畜力,能還回去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這時候的畜力,可都是價值不菲,至少相當于后世的摩托車了。
然而,陳弘緒如今在晉州的威望,那是非常高的。他說這個話,卻是有把握的。因此,也只有他想到了這個方法,并當場提了出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