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說在京所有官員都要參加明天的朝會,所有人便知道,有些事情該是攤牌的時候了。
謀逆大案,到底有個什么說法估計也在朝會上會有個分曉。
一時之間,官員之間,又或者民間,都是議論紛紛。他們都很好奇,皇上到底有什么證據,能證明上至內閣輔臣,下至糧商都參與了謀逆大案
剛好又在這個時候,京師的戒嚴終于解除,所有人可以自由出入,就算出京師也沒關系。
于是,酒樓茶館的生意重新紅火了起來,無一例外,每個地方在討論的熱點話題,都是明日的朝會。
“你們說,楊閣部楊嗣昌到底有沒有謀逆”
“這個誰知道呢人隔肚皮心不是”
“本公子覺得不會,他一個內閣輔臣,難道權勢能比得上萬歷年間的張首輔一個文官謀朝篡位,在我們大明根本就不可能”
“對哦,他又不執掌兵權,又不是朝中一言獨大,怎么樣都不可能謀朝篡位啊”
“可皇上不是有證據么明天看證據是什么就是了”
“”
不管哪里,基本上的觀點都是如此,沒有人認為,楊嗣昌有謀逆的可能,哪怕他勾結宣大總督陳新甲,還有御史劉美才等人,以及那些糧商,基本上也沒有謀逆的可能至少在大明朝,還從未有過謀逆的事情發生
這么一來,他們就更好奇,皇上到底會有什么證據來證明這些人謀逆了呢
與此同時,在絕大多數的人心中,多傾向楊嗣昌等人沒有謀逆,有點同情他們,覺得崇禎皇帝很可能是憑借皇權,硬是把他們打成了謀逆之臣。
更有的人,從廠衛抄家這個角度出發,覺得皇帝是因為國庫沒有銀子,所以就用這種手段來短時間內搜刮大量的銀子。這種手段是什么,所有人都不敢明說,可這其實已經不用明說,大家都明白,無非是誣陷他們謀逆罷了。
“呀,那些糧商確實可惡,可要當謀逆論罪的話,那可是誅九族的,這真是太慘了”
“可不是,還有那些御史大人,寒窗十年,千里為官只為財,撈得錢財多了,抓了也就抓了,這一判為謀逆,呀,真是太慘了”
“那楊閣部不也是,好不容易當上了內閣輔臣,這”
“”
如此一來,不管是那些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隱隱地對崇禎皇帝都有一種排斥感。覺得皇帝這么做,實在太過份,太殘忍了。但是,他們也沒辦法,皇帝終歸是皇帝,只能是心中同情那些被判為謀逆的臣子了。至于那些糧商,同情的人倒是不多,唯一同情的,只是他們的家人罷了。
于是,在萬眾矚目之下,所有人期待的朝會終于開始。
這一天早上,在京有資格參加朝會的官員全都早早地趕到了紫禁城外。不少人的手中藏了奏章。如果皇帝對于謀逆一案給不出讓人信服的證據,他們就準備辭官不干了。要任由皇帝這樣下去,動不動就扣謀逆帽子的,誰能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