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皇帝又是正面地詢問,不管是張溥,還是吳昌時,都不由得連忙謙虛,同時自然也暗示,事實確實是這樣的
崇禎皇帝聽了,似乎更為高興,就又夸起他們兩個,說他們兩個真是百官之楷模。有他們這樣的官員給太子授課,他也是放心了。
反正說了一堆,講得都是張溥、吳昌時他們平時刻意經營出來的那些名聲,這正撓中了他們的癢處,更何況,說話的還是當今皇帝。加上他們原本的擔憂,那是一點都沒有發現,皇帝壓根就沒提他們有結黨之嫌,或者操縱科舉之事,因此,張溥和吳昌時都興奮了起來,慢慢地,也少了拘謹,話也多了起來。
“陛下,臣自幼苦讀圣賢之書,就想著有朝一日為國分憂,為民造福,此乃吾輩讀書人該做之事,實屬平常也”張溥的臉上露出一本正經的神態,向崇禎皇帝奏道。
吳昌時沒想自己心中的腹稿被張溥搶了先,不由得有點郁悶。其實,他心中已經不爽張溥久矣
說起來,他當年和張溥、張采等人一起組建了復社,是最初十一人之一;可是,世人卻只知道張溥、張采,他吳昌時的名聲,卻遠沒有張溥、張采響亮。最讓他不滿的是,復社大權,就操縱在張溥手中,更是讓他憤憤不平。
如今御前奏對,皇上夸耀,竟然又被張溥占了先,心中積蓄的不滿就更多了。
當然了,他也知道場合,這是在御前,為了顯出他博大胸懷,當然不能去針對張溥說什么。因此,他也趕緊向崇禎皇帝奏道“微臣年幼之時便有立志,忠君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所不惜”
崇禎皇帝聽到他們的這些話,好像很感慨地說道“要是多一些像卿等這樣的官員,大明也不至于形勢如此嚴峻”
聽到這話,這一次,吳昌時搶先一步開口問道“陛下殲滅了河套韃虜,圍剿了所有流賊。托陛下之功,形勢已是一片大好”
言外之意,皇上,你謙虛了,這可都是你的功勞這也算是一個馬屁,送了出去。
這一次,張溥自持身份,倒沒有多說,只是附和了一聲。
崇禎皇帝聽了,卻是收了笑容,搖頭嘆息,而后,把御案上的一疊奏章讓藍天保轉給他們兩人,同時帶著一點發愁說道“朕可不是說說而已,卿等兩人可以先看看,各地災情嚴重,都等著朝廷賑災呢”
說完之后,看到張溥和吳昌時在看奏章了,他就又說道“朕雖然剿滅了流賊,可禍根未去的話,他日定然又會有新的流賊。以卿等才識,該是知道朕所指禍根是什么吧”
他們兩人,在看奏章的同時,自然也是關注崇禎皇帝動靜的。因此,在崇禎皇帝一說完,張溥和吳昌時幾乎同時奏對道“饑荒”
“是啊,饑荒”崇禎皇帝點點頭,面帶一點愁容道,“南澇北旱,全都需要賑災,可是,朝廷卻又拿不出那么多錢糧賑災有的時候,朕倒是想著”
說到這里,他看了底下兩人一眼,語氣似乎嚴厲了一點道“莫若再找些富戶抄家算了,如此一來,朝廷有錢,也就能賑災了”
一聽這話,張溥和吳昌時兩人頓時嚇了一跳,不約而同地奏道“陛下,萬萬不可”
說完之后,兩人彼此看看,又不約而同地閉嘴不言了。
崇禎皇帝一見,便立刻問道“之前謀逆大案所抄錢糧已經用得差不多了,可各地的災情,卿等二人應該也都看過了,這錢糧從哪里來”
他如果是問各地災情該怎么處理那這兩人肯定會說免稅。可是,這不是他想要的答案,因此,他就直接說賑災錢糧從哪里來了
吳昌時和張溥兩人中,相對來說,張溥要城府深一點,因此,聽到皇帝這個問題,他便想回答說,這個事情,朝堂諸公自有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