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邊上的吳昌時,卻想也不想,就立刻奏道“陛下,朝廷自有法度,收了賦稅,或者再多加派一些賦稅,自然就有錢糧賑災了。”
這個吳昌時,還真是上道,崇禎皇帝心中想著,便接口說道“此事說起來容易,當真要做得話,就難了啊兩位愛卿,可愿為朕分憂,為百姓解困”
之前他就猛夸了他們兩人一頓,他們兩人也都有回應。最為關鍵的是,這是在御前,皇帝問他們愿不愿意為君分憂,又有哪個臣子敢說不想為君分憂的
因此,他們兩人不管心中怎么想的,都回應了。同時,他們也感覺到,這恐怕才是皇帝傳召他們兩人的真正目的。
對此,他們其實并不抗拒。給皇帝辦事,而且這種事情原本還是朝堂諸公所辦之事,這就說明,皇帝重視他們兩人,搞不好,都能因此升官。
在此之前的時候,他們其實已經見到崇禎皇帝提拔了好些個舉人成了封疆大吏,甚至還有宋應星之流,之事寫了區區一本雜學書,皇上就特意給他新設了衙門。要說他們對這個情況無動于衷的,那是不可能的。
他們兩人還是進士出身,如今只是在熬資歷而已。最好的差事,是給太子授課。如果將來有朝一日,太子登基為帝的話,他們肯定能獲重用。可關鍵問題是,太子還年幼,皇上又如此年輕,想等太子登基為帝的那天,都不知道要等到什么猴年馬月去
因此,如今皇帝好像要給機會,他們兩人還是有點期待的。覺得自己要辦好的話,肯定能升官了。
崇禎皇帝見到他們兩人都表態了,便又讓貼身內侍藍天保拿了御案上另外幾份奏章,給他們兩人看。
張溥和吳昌時心中有點疑惑,不知道這又是什么奏章等他們打開,稍微一瀏覽之時,兩人的臉色,頓時就變了,似乎是有點嚇到了。
原來,這幾份奏章上所寫得內容,都是各縣歷年來的賦稅拖欠,以及各地官吏的交稅登記。
他們兩人為什么看了之后會害怕,是因為他們猜出了崇禎皇帝想讓他們去干什么了。
在大明中后期,各地拖欠賦稅的情況,已經是非常普遍了。
如果是普通小老百姓拖欠的話,地方官毫不手軟,很可能會抓捕,鞭打,甚至打死得都有。有史記載,山東、陜西就有不少普通人在最后期限不能完成繳稅而自盡的事情。
但這些其實只是拖欠賦稅中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拖欠賦稅的,其實是富戶來的。他們有錢,會捐納官身以免除地方官可能的體罰和拘捕。對于這些人,地方官就只能上報,而上報其實也解決不了問題。而且要是地方官上報太多的話,就會顯得很無能,這又迫使地方官不會太多往上報。這么一來,富戶才是拖欠賦稅的主力軍。
這些拖欠賦稅的富戶,其實是很狡猾的。第一,他們有勢力,第二,他們也不會真得一分錢不交,只是交一小部分,然后就賴,一年一年的賴,賴個幾年,朝廷看到這種累積起來的欠稅,會成為最新稅賦征收中的難點,就只能蠲赦拖欠多年的賦稅。
另外,按照慣例,比如皇子出生,立太子,或者新皇登基等普天大慶的時候,也往往是要蠲赦欠稅的。只要賴到這種時候,拖欠的賦稅也往往能賴掉。
這種種事情,其實都是惡性循環,鼓勵了那些拖欠賦稅的行為,至于正常交稅的,他們一看可以賴掉,而正常交稅也沒有好處,自然也會有樣學樣了。
因此,崇禎皇帝給他們看得這份奏章中,拖欠賦稅的數目,可以說是觸目驚心的。
另外一類奏章,則是有關官吏交稅的記錄。
在大明朝,官吏從來就不是全額免稅的。不是說,只要中舉,那就再也不用繳納賦稅,不用服勞役了。
大明律有規定,官紳確實可以免除一定的徭役。這一點,從明初就開始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