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禎八年十月的時候,左懋第用他建立起來的威信,與縣內士紳反復磋商,毅然決定在全縣范圍內重新丈量土地,平均田賦,徹底改變韓城百姓空賠錢糧的現狀。原來的崇禎皇帝正是聽聞了左懋第在韓城的政績之后,覺得此人可用,就調任京師充任戶科給事中了。
不過左懋第的做法,原來的崇禎皇帝要想推廣開來,以他的本事,顯然是不可能的。由此,左懋第基本上就沒有用武之地。
而崇禎皇帝在穿越之后,要先處理大事,也就是驅逐關內的滿清軍隊,布局建虜,而后流賊又起,不得已又立刻帶兵御駕親征離京。等他回來之后,發現復社的影響之大,竟然已經影響到內宮,為此,他又忙于釜底抽薪,布局江南,一箭雙雕,同時瓦解復社和打擊官吏。
接下來,他才喘口氣,就順便接著用這個左懋第了。江南那邊,有張溥在那邊沖鋒陷陣,已經燒起了第一把火,算是狠狠地震懾了一次官場上的那些貪官污吏。
接下來,不管是核查官吏優免限額還是催繳欠賦,都會是朝廷幾年內的重點工作。而要想這么做,那么全國范圍的丈量土地,重新核實土地情況,就又勢在必行了。這個時候,左懋第在韓城的經驗就能用了。
事實上,在之前的時候,崇禎皇帝心中已有計較的時候,就又曾召見過左懋第,詳細再次了解過他在韓城的經驗。
對此,左懋第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
他當初在韓城頒布了均地法則示,擬定了嚴謹的“三番清丈法”。
就是各里自己清丈地畝數,造魚鱗冊上報縣里。
而后左懋第再率人逐里抽丈,最后全縣二十八里互相復丈。
在復丈之后,又允許彼此舉報,如有揭發舉報,左懋第就親自帶人前往丈量。對于故意“隱漏”、“受賄”及“強梁不公”者,“依律定罪,決不食言”。
甚至為了防止有人行賄,左懋第命所有官吏衙役“各帶口糧,遇村鎮隨便買食,不許地方搭棚結彩,不準備飯獻茶。”
就是這種種措施之下,左懋第準確地掌握了全縣土地數量,做到了“有田則有糧,無田則無糧。”,不再出現真正地主不交賦稅,而無地農戶卻要承擔全縣賦稅的不平現象。
甚至左懋第主導編寫的魚鱗冊,還用來管理河岸灘地,解決了河水淹沒土地無地可耕種和河水退后土地沒有耕種仍要納稅的難題。
當然,所有的這一切,都建立在他到韓城之后一心為民,抗擊流賊,保衛韓城所建立起來的威望上。
在原本的歷史上,韓城先后建有十座杰出名人祠,左懋第就占了兩座,分別是左公祠和蘿石祠;韓城名宦祠里供奉十位先賢,左懋第又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見左懋第在韓城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其實,不止是在韓城,左懋第在原本的歷史上,是有明末文天祥之稱的,是明末真正有為又有氣節地官員之一,非常地難得。
崇禎皇帝雖然不知道那么多細節,可他站出來說話了,自然是非常重視的,當即便用心聽他怎么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