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旅順那邊,崇禎皇帝也同樣去了一道圣旨,如果有抓到建虜,身份高一點的,也要送到京師來,圖爾格除外,直接放。
目前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御駕親征遼東,就眼前來說,時機還沒有成熟。至少要盧象升那邊出擊,多多打擊建虜的國力,使建虜盡量虛弱,那樣再御駕親征,才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崇禎皇帝對遼事做出反應之際,建虜正白旗固山額真英俄爾岱并智順王尚可喜,領兵到達了漢城。朝鮮國主李倧聞訊,就知道惡客登門沒什么好事,可也不敢露出不滿之意,帶著朝鮮群臣迎出漢城三里。
朝鮮君臣的低姿態,并沒有換來好感,就見英俄爾岱騎在馬背上,冷冷地喝道“李倧,你可知罪”
當面直呼姓名,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李倧又是朝鮮國主,就更是對他的一眾羞辱了。
可是,朝鮮君臣聽了之后,雖有憤懣之態,卻也沒人敢說什么。
李倧心中苦澀,只能低頭回應道“孤對大清一直恭順有加,前番要求,更是把全部水師盡且派出助戰,不知何罪之有”
聽到這話,英俄爾岱還沒有說什么,邊上的尚可喜卻是立刻怒喝道“朝鮮水師,未戰先潰,甚至還想要投降明軍,說,此事可是你指示的”
皇太極那邊,算是接受了尚可喜的說法。實在是朝鮮這邊,對滿清一直是陽奉陰違,讓皇太極早就不滿了。當然,他更不知道鄭芝龍在海上的威名,因此覺得朝鮮水師未戰先潰這個事情,實在是太過蹊蹺。除了背后有人指使之外,也無別的可能。
而尚可喜雖然海戰一敗涂地,但罪不在他,最為關鍵的是,皇太極還要用他,因此,就沒有降罪于他,還是能當他的智順王,并隨英俄爾岱前來朝鮮,準備接管朝鮮的造船廠。
此時,作為尚可喜來說,前來興師問罪,當然是要先聲奪人,把所有罪名都扣在朝鮮這邊才行。
李倧聽尚可喜這么喝問,稍微愣了下,未戰先潰難道說,明軍打贏了
回過神來,他當然是立刻就否認了“絕無此事”
“上使大人,敢問詳情如何”李倧身后的一名官員,此時也出列躬身問道,“智順王所言,實難茍同。”
英俄爾岱認得他,朝鮮的領議政崔鳴吉,是傾向大清的,于是,他便稍微和緩了臉色,對崔鳴吉說道“旅順灣一戰,明國水師突然出現,智順王正想領水師迎戰時,是朝鮮水師先潰,紛紛跳海逃走。且統領樸鎮宇還想著投降明軍,被智順王察覺后擊殺”
說到這里,他想起此來的目的,便話鋒一轉又道“海戰失利,縱使背后無人指使,你朝鮮也難辭其咎。如今造成大清局勢被動,你朝鮮須得補償我大清”
聽他這個話,好像明軍打了一個大勝仗,讓建虜非常地難受了。聽到這個消息,朝鮮君臣中,雖然不明顯,卻能讓英俄爾岱感覺到了一點幸災樂禍之意。
頓時,他不由得大怒。這些朝鮮君臣,就是養不熟的白眼狼,果然還是心向明國的,全都該死
事實上,真要說的話,就之前的光海君,還真是心向滿清的。也是因此,當年才有仁祖反正的宮廷政變,造了光海君的反,讓李倧成為了朝鮮國王。
不過后來,李倧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滿清屈服,送糧、送兵等等,全都干。并且把國內的對虜強硬派抓起來,送給滿清處死,有名的,就有洪翼漢、吳達濟、尹集三學士,在盛京被處死。
如此一來,他當年反正本身的名義就是親明排金,因此李倧向滿清屈膝自然使人們倍感失望,導致之后,在他在位期間,也同樣接二連三地有人意圖推翻他。
此時,當英俄爾岱再次感受到朝鮮人骨子里的親明之后,便厲聲喝道“聽聞你朝鮮有一姓金的,在丙子年斥和并拒絕接受官職,不迎接回國省親的昭顯世子,甚至還指使儒生反對助兵攻明等,可有此事,此乃何人”
聽到這話,朝鮮君臣沉默了一會,而后,崔鳴吉出列回答道“回上國天使,此人名叫金尚憲,我王已經有責罰于他,削其官職,貶為庶民了”
英俄爾岱一聽,便用不容置疑地聲音冷聲喝道“第一,交出此人,第二,你朝鮮國內的造船廠,由智順王接管,全力配合智順王打造戰船。此兩項事宜,立刻照辦,不得有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