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想著,他們甚至更期待那一天快點到來,他們就想看看,那些有功名的人當兵,會是一個什么樣子
于是,就這么地,在場的文官武將,在崇禎皇帝的威望之下,沒人再反對。
看著這道圣旨擬好,崇禎皇帝親自過目,符合自己的意思之后,便笑著說道“其實,當兵的好處也是多了去的。如今這個時候,保家衛國,守護自己的親人,這個就不用說了。就算是和平年代,沒有了外敵。可當兵也能鍛煉身體,強健體魄,還能鍛煉意志,讓人知道服從集體的重要性”
說到這里,他的目光掃視過堂下的這些文官,加重了語氣說道“總要好過那些文人士子整天無所事事,逛青樓,穿婦人衣裳招搖過市,是不是”
這種情況,在西北這邊很少,在北方相對也少,最主要的是江南那邊多。鄭崇儉聽到這話,心中頓時一驚,該不會這事兒,皇上還想推廣到江南那邊去吧
不過他作為一個實干派的文官,帶兵打仗的,自然也看不慣那種娘娘腔的文人士子,然而,風氣如此,就算是他,那也是無可奈何的。
因此,皇上要真得向江南推廣,朝中重臣之子,皇親勛貴之子,全都要遵守此項規定的話,那自己孫子也要這么做,也就無所謂了。
這么想著,他便向崇禎皇帝躬身奏道“陛下所言極是,儒家子弟,其實皆是能文能武。只是到了后來,很多人一心只讀圣賢書,卻把先賢教導的其他東西給弄丟了。弱不禁風,何以為陛下效命”
其他文官聽了,有點詫異鄭崇儉的反應。他們覺得,這事兒,不反對就是了。可總督大人為何還要如此贊成
他們在想著,那些武將卻樂得起哄,頓時一個個都向崇禎皇帝附和,表現出強烈擁護圣意的意思。
其他文官見了,就怕在崇禎皇帝的眼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便也都支持了。
崇禎皇帝聽得微微一笑,如此一來,等到以后在大明都推廣之后,既然大家都當過兵,那么世俗對武人的歧視,就會少很多了,有利于實施文武并重的治國方略。
等他們都附和了一會之后,崇禎皇帝才開口繼續說道“如今對歸化城一戰,須得進一步了”
眾人一聽,立刻端正了態度,一個個表現得很嚴肅,看來,皇上終于是要御駕出征了。
不過他們沒想到,崇禎皇帝話鋒一轉,卻是說道“斥候戰要加大強度,始終保持我軍兵力比建虜探馬要多,形成優勢不斷消耗建虜兵力,并且進一步威壓建虜和蒙古部族,加速他們的糧草消耗。如果有必要,驃騎營全部出動,就依托榆林重鎮,一日可達范圍內和建虜作戰。總之,耗建虜兵力,威壓建虜,耗建虜糧草,這就是下一步的作戰目標,逼迫建虜和蒙古部族決裂,明白么”
“遵旨”文官武將們一聽,立刻大聲領旨道。
他們心中都是高興地在想著皇上的這一個方略,對明軍來說,又是風險最小的,這一步步算計,建虜那邊怕是要苦不堪言了。
于是,大明和建虜的斥候戰再度升級。
一般來說,探馬的數量,一隊也就十來人左右;可是如今,這斥候戰導致雙方的數量都在增加。建虜探馬增加到一隊五十人,但是,明軍夜不收這邊立刻就增加到一隊一百人,形成對建虜的兵力優勢,加上夜不收皆出自驃騎營,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只要雙方發生遭遇戰,那絕對是明軍這邊占據優勢。
如此情況下,建虜探馬抵擋不住,不得不后退,同時也增加了兵力,一隊也增加到一百人,想要和明軍夜不收至少在兵力上持平。但是,明軍夜不收,一隊立刻增加到兩百人,且派出的夜不收隊伍也增加了,至少在靠近邊關一帶的草原上,幾乎都是明軍夜不收的身影。
如此幾次之后,前方軍情再次報到歸化城的濟爾哈朗這里,他就有點吃不消了。這樣耗下去,他可耗不起。他最大的期望,就是明國皇帝快點出關來攻打歸化城。
這一日,他又得到手下探馬稟告,說明軍每日出關的騎軍,至少有四千人左右,大清探馬這邊,實在是無法應對了。
濟爾哈朗對此想了很久,終于做出了決定,傳令軍隊集結。
蒙古部族頭目們一聽,不由得喜出望外,那是飛一般地速度趕來聽令。路上遇見熟人,就很是感慨道“看來是明國皇帝終于要出關了,這下好了,終于等到了,打完這次戰事,就能入關去搶他娘的了”
“是啊是啊,我那邊都快堅持不下去了,已經有族人趕來稟告說,部族那邊再不補充糧草,就只能殺馬充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