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崇禎皇帝早已通過竊聽種子知道建虜和蒙古的聯軍,是想包抄消滅派出去打斥候戰的騎軍。并且就連建虜騎軍走哪個位置,蒙古各部族的軍隊大概走哪個方位,也都大概清楚。
因此,在建虜和蒙古聯軍剛出發的時候,崇禎皇帝這邊就做出了對應的布置。
吳三桂這邊回師,還有留在關內的騎軍也立刻出關,反而對試圖穿插吳三桂所部歸路的蒙古察哈爾部來了一個夾擊。
察哈爾部的騎軍才看到榆林重鎮這邊的長城,就第一時間發現,明國騎軍不知何時已經出城,排著很寬的隊列,正驅動著戰馬開始提速,向他們發起了攻擊。而且他們能分辨出來,明國騎軍的這種攻擊,還不是那種試探性的攻擊,是直接撲過去,全力以赴的那種。
這一下,察哈爾部的騎軍就傻眼了。
出發之前,按照濟爾哈朗的說法,說明國出關的騎軍,肯定想不到大清會出兵,因此這次的突然攻擊,必然會出乎明軍意料之外。打一個攻其不備,就先有一半的勝算了。
此戰,就以大清騎軍為主力,蒙古諸部協同,畢竟草原上是四面八方都可以逃的。因此,濟爾哈朗的要求,就是當大清軍隊打敗出關的明國騎軍之后,蒙古諸部要攔截住,只要稍微拖延,等到大清騎軍趕到即可。
另外,濟爾哈朗還要求,蒙古諸部的騎術精湛,不怕明國騎軍的追擊。因此,就要求他們從明軍的邊關這邊出現,亮個相,最好再挑釁一下,等關內有動靜時,再走的話,明國騎軍也肯定追不上的。
而后,蒙古諸部的精銳回兜出關的明國騎軍,配合大清主力就在關內明軍的視線范圍內,把出關明軍殺得潰不成軍。如此一來,既是宣揚軍威,同時也是要激怒明國皇帝看看,就在你這個無能的皇帝眼皮底下,就要把你們的騎軍給打得全軍覆沒。有本事,就出關決戰啊
原本以為,就這樣一個任務,只是攔截遲延明國騎軍殘部,并示威一下,又不用怎么廝殺,算是很輕松的事情了。
可是,誰能想到,這才剛趕到,就迎面遇到了關內明國騎軍的沖鋒。
慌忙間,察哈爾部這些騎卒,全都尋求他們的主子蹤跡。結果卻發現,就在草原的深處,也就是他們的歸處,一支三千左右的明國騎軍,也正往他們這邊沖過來。
頓時,這些察哈爾部的騎卒就又傻了
他們當然認得,這三千左右的明國騎軍,就是明國出關打斥候戰的。不是說,這支軍隊,是交給大清主力對付,會出其不意,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的么怎么看來看去,人數好像并沒有少,這是什么情況
看著越來越近的明國騎軍,察哈爾部的騎卒終于發現,在這支明國騎軍后面極遠處,似乎有大軍正在趕來的跡象。不用說,那肯定是大清騎軍主力了。
望山跑死馬的成語,這些察哈爾部的騎卒可能不知道,但是這個意思,他們卻是很清楚。只是那么一觀察,他們就知道,要等大清騎軍主力趕過來的話,至少還要好久才行。
可是,如今這邊,明國騎軍是內外夾擊了啊,要是等大清騎軍趕到,黃花菜都涼了。
明白了眼前的處境,察哈爾部的騎卒,都不用他們的首領傳令,第一時間選擇了跑路。至于交戰,瘋了么察哈爾部要有這個能力,何至于落得聽建州女真使喚,壓迫的地步
但是,出關的驃騎營,是成一個半圓那么包過來的。留給察哈爾部騎卒的逃跑空間并不多,更為要命的是,吳三桂所部回師這邊,差不多是補了包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