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在問出來之后,其實已經明白,西林覺羅是不可能拿這種事情騙自己的。于是,在西林覺羅再次說話的當口,他心中就猶如有猴子撓癢一般,心急,心慌,心癢,一時想不好,就索性繞過御案,就在崇政殿內來回走動了起來。
明國皇帝竟然領著他最精銳的御林軍去了秦地,那自己這邊到底怎么做,才能讓大清收獲最大的好處
第一時間,皇太極想到的念頭,是立刻派出精銳,趕赴歸化城,把明國皇帝和他的精銳御林軍都殲滅在草原上,此乃上策,對大清也是最有利的。
只要明國皇帝和他的精銳御林軍被大清消滅,那明國就還是以前那個明國,可以隨便大清軍隊縱橫馳騁,獲取想要的人口物資,壯大大清的實力。
但是,歸化城離遼東太遠了,如果派軍趕過去的話,戰事估計都已經打完了吧就算沒有打完,皇太極心中也還有另外一個隱憂。
就是他不知道大清國內還有多少錦衣衛密探,或者心向明國的。出兵歸化城,兵少了,沒用;兵多了,消息肯定會走漏;明國皇帝要是知道大清軍隊增援了,絕對會縮回去的,搞不好,還會傳令關寧軍和東江軍侵襲遼東腹地。真要這樣的話,大清根基搞不好就會危險。
想著這些,皇太極就排除了這個想法。
那就按照濟爾哈朗的建議,立刻出兵京畿之地。如今的京畿之地,沒有了明國那精銳的御林軍,留守的兵力肯定不敢和大清交戰,也就能和以前一樣開始掠奪人口物資
想到這里,皇太極忽然懊惱地一拍自己的腦門,顯然很是頭疼。
真要是這樣的話,他肯定肯定,盧象升的東江軍絕對會侵襲遼東腹地。之前的消息已經證實,東江軍有兩千騎軍,有戰馬的代步,來去如風,整個遼東腹地都不安全了。
平壤之戰,已經證明了這支新東江軍的戰力,絕對是非常彪悍的,可以和大清的精銳相抗衡的。如果大清主力離開遼東,只靠一小部分精銳留守的話,遼東那么大,皇太極都難以想象被這支東江騎軍肆虐之后會變成什么樣子
此時的皇太極,真得是非常地恨當初為什么不把平壤打下來,滅掉那支東江軍再回師遼東呢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還是八百里加急,都是被那些不知輕重的東西給催得
要是沒有了那支東江軍,那大清也不會如此被動,幾乎就沒有多余的選擇。
這兩個策略,看來都不可行。那么,要想好好地利用明國皇帝和他的精銳御林軍遠離京師的機會,那就只有一條路可走。
朝鮮那個養不熟的白眼狼,上一次沒能滅了它,這一次就一定要滅了它,順便,看看能不能還有機會,把東江軍這個禍害給除了反正明國皇帝和他的精銳御林軍不在,光靠現在的關寧軍,根本就不可能怎么樣大清這邊。
這么想著,皇太極便有了決定,立刻召集群臣商議討伐朝鮮一事。
上一次出兵朝鮮,雖然最終被騙回了遼東,但也不是沒有成功的,至少有一半的朝鮮國土,也就是朝鮮北部已經淪為焦土。這一次出兵朝鮮的話,這些地方也沒有必要浪費大清兵力。
一番決策下來,皇太極決定出動兩萬騎兵,對朝鮮漢城發動突襲,直接滅了朝鮮。
之前認為的順便看還能不能滅了東江軍,在范文程等人的分析下,覺得盧象升已經上了一次當,再上當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要是為了吸引盧象升領著東江軍去救援,那朝鮮戰事肯定不能速戰速決,那會拖到什么時候去就不知道了
皇太極一直認為,國內還有錦衣衛密探的,要是時間拖長了,給了明國反應的機會,指不定還會出什么不好的事情。因此,他還是做了突襲漢城,速戰速決的決定。
還在山西的時候,崇禎皇帝就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不是他不想救朝鮮,而是以大明目前的情況,實在是無能為力了。
真得,不是不救,要有可能,崇禎皇帝還是會救的。